4月30日晚,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博士应邀来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为经济学院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碳市场和碳金融的创新与探索”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博士主持。
李瑾博士在碳交易、绿色金融、绿色低碳领域政策和市场拥有十多年经验,在本次实务课程中,她围绕全球及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上海碳市场创新实践、全国碳市场扩围进展及碳金融前沿探索等核心内容,结合政策框架与实务案例展开深入解读,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幅“双碳”目标下碳市场与碳金融协同发展的全景图。

首先,李老师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切入,介绍了碳市场作为主流减排政策工具的重要性。截至2025年1月,全球超30个碳市场运行,覆盖17%的温室气体排放及58%的全球GDP,碳市场已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制度性安排。在中国“双碳”战略框架下,我国构建了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区域碳市场为辅助、自愿减排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架构。李老师特别指出,2021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2025年扩围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覆盖排放量将从50亿吨提升至8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0%,标志着我国碳市场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接着,李老师聚焦上海碳市场的先行探索。自2013年开市以来,上海碳市场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覆盖工业、交通、数据中心、建筑等多行业的精细化管理体系。2023履约年度,纳管企业达378家,配额覆盖量1.05亿吨,非履约交易主体超1200个,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在交易机制创新方面,上海碳市场率先推出碳配额远期(中央对手清算)、碳回购、碳保险等金融产品,其中碳配额远期累计成交471.66万吨,成交额1.58亿元,有效发挥了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功能。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上线的碳普惠减排量(SHCERCIR)实现了个人减排量与配额市场的闭环消纳,12家分布式光伏项目业主与9家纳管企业参与首日交易,标志着碳普惠机制从概念走向实践。
随后,李老师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全国碳市场扩围的关键进展。2025年3月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明确了分阶段入市路径:2024-2026年为启动实施阶段,采用强度控制思路分配配额,确保行业平稳过渡;2027年后逐步收紧配额总量,强化市场约束。在核算机制上,钢铁行业首次采用整体核算方式,暂不纳入独立轧钢企业,体现了“化繁为简”的管理智慧。李老师强调,扩围不仅是行业数量的增加,更是从“单一二氧化碳管控”向“多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从“能源活动排放”向“工业过程排放”的全面升级,将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型。

最后,李老师分享了碳金融创新的多元实践。上海碳市场通过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形成了碳资产质押、碳基金、碳信托、碳中和指数等多层次产品体系。例如,首单“碳配额+质押+保险”融资业务通过太保产险增信,为企业盘活碳资产提供了新路径;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自基期以来表现优异,吸引8家头部基金公司发行ETF产品,募集资金达164亿元,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双碳”目标的标杆。李老师指出,碳金融创新的核心在于打通“碳资产-金融资产-实体经济”的价值链条,未来需在衍生品开发、国际碳定价权争夺等领域持续突破。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碳期货推出时间表、CCER重启对市场的影响、碳普惠个人参与机制等问题踊跃提问。李老师结合政策动向与市场实践逐一解答,强调碳市场建设需平衡减排力度与企业承受能力,例如钢铁行业设置3年过渡期、2024年不设配额缺口等政策,均体现了“稳字当头”的改革智慧。
本次讲座以宏观政策为引领,以微观实践为支撑,系统梳理了碳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脉络与前沿趋势,为同学们理解“双碳”战略下的市场机制设计与金融创新逻辑提供了宝贵的实务视角。
感谢李瑾博士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陈心芸
审核人:李志青,王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