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课程回顾|林绥:国际税收生态与税收实务方法论

  发布日期:2025-02-21  浏览次数:

2月17日下午,本学期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税务硕士精品课程《国际税收实务(进阶)》正式开课。上海法学会财税法学分会理事、德勤中国荣休合伙人林绥先生,为2024级经济学院税务专业硕士班同学带来了《国际税收实务(进阶)》的第一堂课,主题为“国际税收生态与税收实务方法论”。本次课程由复旦大学税务硕士项目学术负责人杜莉教授主持,师生齐聚经济学院205报告厅,开启了新学期的学习。

这已是林绥老师第五次为复旦税务专硕的学生开设《国际税收实务(进阶)》精品课程。

首先,林老师开门见山地指出,国际税收与国内税收存在显著差异,其涉及多重税收框架,不仅要遵循国内法,还要兼顾对方国家的国内法以及国际法,如双边税收协定、国际公约等。在跨境交易中,一个看似简单的业务往往会受到多个国家税收法规的制约,这使得国际税收的征管和合规难度大幅增加。例如,在跨境派遣人员的案例中,就涉及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地点、社保的双边协定以及居民身份认定等诸多复杂问题。不同国家在这些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税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妥善处理。

在讲解过程中,林老师着重介绍了税收实务方法论。他提出了“3×3”架构,即从商业主体、税收规则和税务活动三个要素出发,在处理税务问题时,要分三步走,依次搞清楚业务事实、适用法规和税务事项。同时,他强调,税务事项涉及纳税主体、征税主体和中介顾问三个主体,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各种矛盾。纳税人希望税负最小化,征税机关追求税收利益最大化,中介顾问则要平衡咨询风险和服务利益。只有充分理解各方利益,才能更好地解决税务争议。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林老师列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某中国大型企业早期海外拓展时,由于缺乏税务规划,业务操作混乱,导致货物流与现金流不匹配,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税务风险。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税务规划的重要性。

最后,林老师分享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他强调,本门课程以案例为导向,通过对协定资格、常设机构、跨境服务等主题的案例分析,锻炼同学们对法规的理解与应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课程将采用小组讨论、个人作业、AI辅助分析等多种形式,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利用AI工具提升学习效率。

《国际税收实务(进阶)》这门课程不仅为复旦大学税务硕士班的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他们未来从事国际税收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绥老师的精彩讲解和丰富经验分享,让同学们对国际税收的复杂性和实务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国际税收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带来了新的启发。

撰稿人:王超

审核人:杜莉、王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