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邵宇博士应邀来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为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的同学们带来了“真实世界的政治经济学和投资分析”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副教授主持。
邵宇,金融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牛津大学SWIRE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实践教授;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理事、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成员。曾任职上海市宝山区发改委副主任,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主任、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覆盖全球宏观、中国宏观、泛权益债券投资策略和金融工程。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中国财新网专栏作者。代表作品包括《流动性经济学》、《预见未来》、《全球化4.0》、《穿越镀金时代》、《危机三部曲》、《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等。现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金融委主委;2014年度中国青年经济学人、上海十大青年经济人物;2019年度、2020、2022年度影响力首席经济学家,获得2021年全球视野经济学家杰出贡献奖。2021年参加总理座谈会,建言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被业界誉为新一代海派经济学家领军人物。
讲座伊始,邵老师简要介绍了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以及近期的股市表现,通过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强调了流动性供应(M2)在市场中的核心作用。邵老师回顾了中国历史上多次经济刺激政策的成效及其后遗症,他指出,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会带来债务负担,并抑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他还详细分析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并阐述了金融体系如何通过流动性供应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此外,邵老师提到,金融从业者的就业机会与实体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随着实体经济的下行,金融行业的流动性也在相应减少,这将影响金融行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接着,邵老师深入探讨了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两大约束: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二是碳排放的限制。就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言,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的阶段,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对劳动力市场和养老金制度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应对劳动力减少的挑战,邵老师强调,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碳排放的限制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和相关承诺的履行,中国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高峰的目标也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某些传统路径将受到限制,尤其是在能源密集型和高排放行业。
然后,邵老师特别指出,2025-2035年这十年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过去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的发展,这一模式支撑了中国的快速崛起,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逐渐达到峰值,这种依赖重工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模式将不可持续。邵老师提出,2035年可能标志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潮期结束,之后的经济增长更多依赖于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升。因此,未来十年是中国能否成功完成这一从传统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型的决定性时期。他强调,如果中国在这一时间窗口内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中国将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保持经济增长。
最后,邵老师分析了未来产业革命发展的大方向,他将产业革命分为动力源(核心驱动力)、先行者(爆款单品)、新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设施)、被赋能者(全面渗透)四个阶段,当前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技术等都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动力。他强调,未来的金融从业者必须具备应对技术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从而将金融资源更有效地配置到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并鼓励同学们在技术和经济的变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本场讲座内容充实,干货满满。感谢邵宇博士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杨程健
修订人:缪炜
审核人:徐明东,朱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