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名家讲坛|朱荫贵:钱从哪里来?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资金问题

  发布日期:2023-03-16  浏览次数:

2023年3月14日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名家讲坛”第59期如期举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荫贵教授来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钱从哪里来?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资金问题”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朱宏飞副教授主持,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朱荫贵,进入复旦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曾任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引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过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和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社会科学家证书并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中国近代航运史、股份制企业史、金融证券史等领域。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等多种科研项目。主要著作有《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研究》《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近代中国:金融与证券研究》《近代中国的资本市场:生成与演变》等,科研成果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合著专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著作奖一等奖,吴玉章社会科学一等奖和郭沫若历史科学一等奖等。

讲座伊始,朱老师从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进程入手,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论证了中国工业化在抗战前夕就已取得一定成就。朱老师提到,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一亿五千万以上。如此规模的工业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由此,朱老师引出了本次讲座主要探讨的问题: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然后,朱老师简要介绍了中国近代企业筹集资本的三大特有方式。一是筹集资本和分配中实行“官利”制度。“官利”制度将企业利润分为固定的“官利”部分和与企业业绩相关的“红利”部分,且“官利”部分无论企业业绩如何,均需支付。这样的制度设计有效保障了出资者的权益,使大量资本流向了近代工业企业,助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二是企业直接吸收社会储蓄。王宗培在其著作《中国公司企业资本之构造中》提到:“我国公司企业之资本构造,与欧美先进国家显有不同”,其中,“尤以收受存款一项为唯一之特色”。近代中国企业这种不通过向银行贷款而自行面向社会大众吸收存款的行为在南京政府成立后更为普遍。朱老师以申报中刊登的关于大世界、百龄储蓄会、世界书局等企业吸收存款的广告词为例,生动展现了当时企业直接吸收社会储蓄的情形。三是企业实行“负债经营”。近代中国企业“负债经营”并非是为了临时性的资金筹措,而是将外界资金充作流通资本。朱老师指出,“负债经营”现象产生的部分原因是近代中国企业想要尽快扩展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得到与外来强大资本相抗衡的能力。

讲座最后,朱老师补充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资本获取的其他方式,如“红利转股”、“企业内部债券”、“内部公司债”等,并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借鉴近代中国的经验,更好地利用民间资本支持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提问环节,同学们与朱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朱老师也逐一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感谢朱荫贵教授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陈伟烨

修订人:缪炜

审核人:朱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