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实务课堂|唐建伟:中国经济转型期通货膨胀趋势及其治理

  发布日期:2020-12-25  浏览次数:

12月23日,唐建伟博士来到复旦大学,在“金融理论与政策”的课堂上为经济学院2020级金融专硕的同学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中国经济转型期通货膨胀趋势及其治理”的精彩讲座。唐建伟博士2004年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毕业,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年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高级经济师职称。现任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员,兼任交通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今日头条等专栏作家,上海市金融学会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经济学会理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MBA业界导师,南开大学MBA实践导师。近二十年的金融从业经历,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其所在的研究团队连续九年获得银行家杂志评选的最具研究能力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称号。连续5年获得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最佳中资预测金融机构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科技等。近年来在媒体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编著和参编著作六部。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杨长江教授主持。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唐建伟博士为同学们构建了一座从教科书到业界实务分析的桥梁。

从通货膨胀的基础知识出发,唐博士首先介绍了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别以及衡量指标。在衡量指标中,核心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CPI由七类组成,其中食品烟酒的权重占有主导地位。虽然食品烟酒的权重在逐年下降,但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仍然决定着CPI的走势,这也是我国的特色现象之一。PPI由两部分构成,其中生产资料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CPI与PPI逐渐产生了背离,唐博士认为,构成成分的差异、市场结构的差异以及市场整体供求关系的差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唐博士回顾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与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具有每十年一个周期的阶段特征。在80年代,由于扩张的财政政策与货币信贷等因素,年均同比CPI为7.7%;在90年代,由于1993年和1994年的投资过热,导致市场的投资品与消费品同时短缺,导致年均同比CPI为7.8%,且在货币投放过多的驱动下,带来了1994年CPI增长24.1%的近四十年高点;在2000-2009年,经济转轨改革逐步成熟,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年均同比CPI大幅下降至1.9%,且波动幅度明显减弱;在2010-2019年,中国经济增速进入下行通道,物价波动幅度平稳,年均同比CPI为2.6%,且2011年之后均为超过3%。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未来中国通货膨胀会如何发展,需要从分析影响因素开始。唐博士从货币、食品价格、劳动力以及输入性因素出发,利用图表展示了各个因素与物价的关系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新变化。唐博士提出了对于转型期中国通货膨胀存在的四种担心:食品价格会不会涨不停?输入性通胀压力会否持续增大?劳动人口减少是否会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货币超发是否会带来持续的高通胀?唐博士通过回答上述问题,详细分析了四种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具体影响。

针对第一个问题,唐博士从《谁来养活中国》这篇文章开始,对中国食品的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在需求侧,中国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粮食年消费总量整体平稳,居民肉禽消费需求多元化;在供给侧,中国主粮库存充足,耕地面积保持稳定,粮食单产及总产稳中有升,生猪养殖规模化趋势明显。结合以上分析,唐博士认为,食品价格不会涨不停;相反,随着市场需求多元化以及供给侧生产效率的提升,食品价格的波动会进一步减小。

针对第二个问题,唐博士认为,中国正经历经济转型升级,对初级大宗商品需求会明显放缓;同时中国潜在增长水平放缓,资产价格涨幅缩小,因此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会有所下降,资本流入规模减少,因此贸易渠道和资本渠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均会减轻。

针对第三个问题,唐博士提出了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角度分析的人口结构变化影响通货膨胀的渠道。通过对日本、韩国、意大利的分析,唐博士认为,劳动人口减少不一定会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相反,由于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对总需求的抑制作用将明显大于劳动力数量减少对总供给的拖累作用,我国劳动人口减少的通缩风险大于通胀风险。

针对第四个问题,唐博士首先比较分析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的美国与日本,认为当居民与企业的需求不足时,即使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胀也很难有持续上升的可能。对于中国,在1979-2013年间,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长远超于经济增长率,却成功抑制住了通货膨胀的势头。唐博士认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可能会出现货币供给内生性收敛趋势,因此不存在由于货币超发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基于以上分析,唐博士对转型期中国通货膨胀趋势进行了展望和政策建议。唐博士认为,未来中国食品类CPI周期性明显,非食品类CPI相对平稳;CPI将稳定在1%-3%的区间内,这一区间的中枢在2%左右,并无明显抬升迹象,因此不需要提高通胀容忍度。中国需要做的,是需要转变政策调控思路,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商品流通环节的费用;控制货币源头,从数量型调控转为价格型调控,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探索货币政策转型,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纳入资产价格作为监测指标。

在本次讲座过程中,唐建伟博士用精炼的语言与生动的故事带领同学们了解了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以及经济转型期中国通货膨胀的趋势,从实业角度帮助同学们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至此,本次实务课程圆满结束,感谢唐建伟博士带来的精彩分享,诚挚期待唐建伟博士再次来到经济学院,与同学们交流互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