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名家讲坛|王德峰:当代中国的信仰重建

  发布日期:2020-11-05  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3日晚18:30,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办了第9期“名家讲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莅临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主题为“当代中国的信仰重建”的精彩讲座。经济学院副院长朱宏飞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现场师生同聚一堂,大金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图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朱宏飞副教授

王德峰教授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及“当代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美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当代艺术哲学。代表性成果:《哲学导论》、《艺术哲学》。

图2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

王德峰教授的报告分别从“当今世界格局和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从西方化促进现代化这一阶段转向现代化促进非西方化的新阶段”、“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把中国人推到了重建精神家园的新时代”等方面为同学们阐述了中国信仰的根源、发展与现状。

讲座伊始,王教授先和大家讨论了当今世界格局和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王教授发问,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人对生命价值的确认以及对生命意义的领会。信仰不是科学讨论的对象,信仰的问题是哲学的问题或者宗教的领域讨论,大部分国家都是从宗教中领会信仰,但是中国是以本心立信仰。

图3 板书“当今世界格局和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放眼全球,纵观历史,王教授提出,21世纪文化价值的话语对抗取代了20世纪意识形态的对抗。特别是这次疫情冲击下,各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改革开放走到现在,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量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以及庞大的市场,现在提出的“以内循环为主”的方向,出口转内销,象征着中国在世界位置的逐渐变化。

关于西方化如何促进现代化,王教授认为,如今阶段转向现代化促进非西方化的过程,让同学认识到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穿插着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同时,中国有其自己的特色,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仍然是一个自觉的主体。王教授还风趣地举了自己和孩子对于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对话,进一步说明了以资本为核心的西方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非西方化。

图4 大金报告厅内聆听讲座的师生

详细描述西方化到现代化的转变后,王教授还为同学们介绍了新时代下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把中国人推到了重建精神家园的阶段。知识不等同于智慧,Reason不等于道理,科技在发展,很多思想从公元5世纪(轴心时代)流传至今却历久弥新,信仰是心灵的问题而不是头脑的问题。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期讲座圆满结束,大家真诚期待“名家讲坛”系列讲座越办越好,未来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