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下午,陈观烈教育基金讲坛第1期暨复旦金融论坛第37期在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举行。大和资本市场香港有限公司中国研究主管、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孙明春博士以“中国经济的远虑与近忧”为主题解读中国宏观经济,与在座的专家、教授及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讲坛由陈观烈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富坤创投董事长朱菁博士主持。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系主任、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红忠教授等作为评论嘉宾参与了本次活动。当日晚上,孙明春博士作为经院专业学位导师还进行了一场专业学位实务课程的讲授,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同学们一起,就当前的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
孙明春博士在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主修经济和金融学。现任大和资本市场香港公司中国研究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亚洲证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曾任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雷曼兄弟公司亚洲经济学家等,此前就职于美国资本第一公司。早期在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从事分析工作。孙明春博士在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战略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目前为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
中国经济的远虑与近忧
“世界工厂”优势正逐渐消失
讲座伊始,孙明春博士首先谈到对中国当前经济问题的担忧。他指出,未来5年是挑战非常多的5年,不是两难,而是多难。如果一切顺利,中国在2020前后会超过US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由于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将快速侵蚀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2016年后,中国将难以与其它亚洲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竞争,中国极有可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届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将迅速下降,亏损面将迅速扩大。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出去,过去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
产业转移与升级难以为继
以人均名义GDP衡量,中国目前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而由于内地工资水平并不比沿海地区低很多,内陆省份恐难以接棒来维持中国的竞争优势。按现在的增长水平,中国到2020年仍难以具备成为制造大国的能力,利用扩大贫富差距来维持竞争力不可行。即使中国可成功地发展高端制造业,也无助于解决中国在未来10年将面临的失业问题。2016至2020年间,中国可能会失去6千万个工作机会。而即使对中国服务业作乐观假设,他认为,服务业所创造的新增就业很难跟上快速城镇化所释放的劳动力。
投资泡沫恐在2016年后的20年间爆破
中国的投资泡沫可能在2016年后的20年间爆破,中国必须在避免“经济硬着陆”的前提下尽量放慢投资增速,为未来10年保留增长空间。同时,中国需要降低M2增速以避免形成超级资产泡沫。
告别过快增长
孙明春博士总结道:2011至2015年间7%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过快,但7%以下的增长率可能令很多企业无法承受。2015年后,中国的GDP增长率肯定会低于7%,届时可能引发财政与银行危机。最后他谈到了对金融改革的一点看法,此轮金融改革的核心是降低经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金融改革的一项责任是把一个大炸弹拆解为多个小炸弹,争取它们不同时爆炸,将损失降到最低。
中国金融改革为何迫在眉睫
当日晚上,在经济学院205报告厅,孙明春博士作为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应邀为金融硕士班的同学们讲授专业学位实务课程。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国金融改革为何迫在眉睫?”
改革:从理想到现实
孙明春博士从改革的悖论谈起,他指出,在形势好时,缺乏改革的动力;形势坏时,改革的环境恶化、成本剧增、难度加大。因此,改革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自古以来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推进往往需要外部压力,需要抓住时机。他认为,当前的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着两大压力,使得金融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金融体制和融资模式已无法继续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在今后3-5年将面临巨大风险,需要通过金融改革来控制和化解风险,以便将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冲击降到最低。
金融改革十年回顾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他指出,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已着手进行银行业的改革,透过资产重组、清理不良债务、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股票上市、推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等,拯救了濒临破产的国营银行。在过去十年中,银行业在总资产扩大5倍的同时,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下降。保险业的改革也使得保险业总资产扩大了10倍,保险密度明显增加。证券经纪业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证券公司扩大了其业务的广度,并改善了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同时,金融改革在基金管理、利率市场化、汇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中国金融体系:挑战与风险
孙明春博士认为,中国金融体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首先,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失衡,间接融资比例太高,仅靠银行贷款已经越来越难“保增长”。另外,由于银行贷款直接创造货币,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这种融资模式也容易助长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其次,快速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将使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上迅速失去竞争力。再次,房地产企业面临过度扩张的风险。2013年,开发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未来潜在的供应过剩风险不可低估。虽然我们认为房地产和土地价格在今后2至3年还会进一步上涨,然而一旦经济增长不可维系,资产价格泡沫也会爆破,估计这在2016至2018年间不可避免。同时,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在所难免。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包括一些新兴产业。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这些行业及相关贷款的问题将暴露无遗。另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面临财政窘境,而目前金融监管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金融改革:思路与方向
孙明春博士总结道:金融改革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他提出了今后2—3年我国金融改革的主导思路:应当发展直接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并加强监督和引导;放松对商业银行的管制,鼓励金融创新;放松存贷比限制;推进汇率改革,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实际;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减轻汇率贬值对经济的冲击;抓紧建立存款保险公司,在危机发生时降低政府救援成本;改革股票市场,以提前释放风险。他最后总结道:中国金融改革势在必行,并且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通过改革来降低和化解风险,在短期稳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增长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
孙明春博士作为金融行业知名专家,两场演讲从宏观经济分析入手,理论基础深厚,视野开阔,观点鲜明,引起在座师生的诸多思考。多位同学向孙博士提问,涉及“资本市场改革步伐是否过快”、“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管理财富”、“城镇化带来的挑战”、“金融行业就业现状”等,他逐一作了细致而独到的解答。演讲结束后,同学们热情不减,围绕着孙博士进一步探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