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校外导师开课】
香港直达董事申唯正先生主讲“金融衍生品市场
风险防控机制”
10月28日下午,经济学院金融硕士实务模块课程第168期在205报告厅隆重开讲,主讲人为香港直达国际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学院专业学位校外老师申唯正先生,讲座主题是《建构“反脆弱性”:探究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防控机制》。此次讲座由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卢华老师主持。
(香港直达国际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申唯正先生)
申唯正先生现任香港直达国际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上海直达软件有限公司法人。曾就职于河南中期经纪有限公司、浙江金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信达期货有限公司),成功预测橡胶、铜等品种大涨势,参与买进国外股指期权获20倍以上盈利,具有丰富的投资实践实战经验。
(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卢华老师主持讲座)
金融市场脆弱性与“反脆弱性”的由来
申先生提出,从事金融行业首先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创造金融衍生工具的初衷是风险对冲和价格发现,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金融衍生品成为投机者的工具。具有高效率、高杠杆效应的现代金融市场天生具有脆弱性的特点,是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
“反脆弱性”是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最近新作《反脆弱》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每一个事物都会从波动中得到利益或蒙受损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承受损失,反脆弱性则是指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从混乱和不确定中获利,免受负面“黑天鹅”事件的影响。
(申唯正先生演讲场景)
杠杆幻象
申先生指出,信用是经济杠杆效应的支点。杠杆效应以经济主体当下所有权为质押品,信用值为支点,利用契约精神的约定,支付期望的需求用于当前消费,用杠杆效应预支和兑现未来需求。现代经济是“无信用不市场”、“无杠杆不金融”,金融市场的本质是信用、杠杆与风险的共同体,也是价值在时间上信用支付的转移。
但是,金融市场杠杆“支点”有其特性与不确定性。一是脆弱性。资产或资产组合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旦被威胁利用会对资产造成损害;二是波动性,资产价格波动性吸纳整个市场不同时段的各种信息,提供价格发现的基本功能;三是反身性,参与者的偏向会影响标的物的估价与价值预期,通过自我强化或自我否定,可能出现价格、价值的严重背离;四是不确定性与非线性,金融市场在上涨期一般是稳定的线性波动,而下跌期更多的是非线性的断崖式。
随后,申先生介绍了从工业社会到全球化的整体性风险,并引用了德国哲学家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观点:当代的风险社会跟古典的工业阶级社会相比,原有财富分配的逻辑与风险分配的逻辑将发生历史性的扭转。从哲学角度看,杠杆幻象是“幻想的资本价值的积累”。
(研究生同学认真听课)
杠杆效应造就了四对反差:一、杠杆的想象与市场泡沫的回应,即金融市场创新在意识的想象方面,远超资本积累可承载的极限。二、杠杆的直觉与市场信息的残缺,即资本逐利的秉性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之间的矛盾。三、杠杆的意志与风险担当的不公正性,指现代企业的代理人制度,可能导致职业经理人和基金经理不择手段利用杠杆,繁荣时享受高额收益,而萧条时不承担责任。四、杠杆的时空效应与现实主义质料因的干扰,指杠杆效应的经济理性将贫困转嫁给大众,将风险转嫁给众多不具备足够能力的投机者。申先生以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为例,其采用的进取型交易策略和250倍以上的高杠杆,令其在金融市场连锁反应中损失惨重,成为纯粹的市场有效假说理论的牺牲品。
风险投资的杠铃策略
针对杠杆效应出现的问题,申先生介绍了两种投资方案:一种是将90%资金的低风险投资与10%的高风险投资相结合,要优于风险适中的投资策略;二是两边同样是高风险进行对冲,如香港H股指数-新加坡A50指数的对冲。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创新,出现了众多金融产品,越是有效率的产品脆弱性越大,因为高杠杆带来了高风险,所以金融创新是效率与反脆弱之间的博弈。
(现场学生提问与交流场景)
两种文化背景下投资主体不同的风险观
东方文化背景的投资者以高储蓄率和不动产为主要资产,具备较强的抗风险和反脆弱性能力,但同时具有强赌性,投资观念较为乐观大胆;西方文化背景的投资者储蓄率较低,缺乏冗余。申先生认为,针对中国居民高储蓄率问题,不能简单借用西方经济学提倡的“将储蓄赶出来投资或者消费”理念,因为高储蓄带来的“冗余”恰恰是东方文化背景的投资者所具有的抗风险能力——反脆弱性。
最后,申先生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为了回避或者转嫁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产生名目众多的金融衍生品。问题在于这些衍生品只是将风险对冲转移,并非消灭风险,整体性的风险由最底层信用等级,也就是最差“支点”承担。非理性的杠杆带来的是杠杆幻象,任性使用杠杆工具可能引发整个经济的崩溃。在全球金融化的当下,既不能回避杠杆效应,又必须限制杠杆的幻象化,应该树立一种“守中”的哲理思想,通过合理的投资方案如杠铃策略使用杠杆,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逆市场的操作策略、期货从业人员所需素质等问题与申先生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进一步加深了对讲座内容与期货行业的全面认识与充分理解。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研究生张烙僮撰稿、何立民修订
201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