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名家讲坛|张军:从世界看中国经济的未来

  发布日期:2025-09-18  浏览次数:

9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名家讲坛”第101期、新学期第一次课程在大金报告厅重磅开讲。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以“从世界看中国经济的未来”为主题,面向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一堂丰富精彩的课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许闲老师主持本场讲座,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福山论断之迷思

简短的寒暄和寄语后,张军老师正式开始讲授课程内容。1992年,美国的日裔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曾作出“历史终结论”的论断,他认为西方模式可能已构成“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和“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这一理论在当时西方知识界产生巨大影响。

张老师指出,此类论断暗含了当时西方世界的主流观念,即可以促使未遵循西方发展模式的国家发生转变,并将其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才会在苏联瓦解后的若干年中,仍支持并协助中国加入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但今天看来,“历史终结论”的逻辑显然有缺陷,未能包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与特色。

理解中国经济的成功崛起

张老师先通过几张图表直观地展示了在过去40年间中国在经济贫困和人口极其庞大的条件下仍取得相对较快的人均GDP增速,并指出没有主流经济学理论预测到中国经济的成功为什么会发生,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中国缺少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基础性制度,更难以产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激励机制。

张老师指出,中国作为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后来者,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国家有能力克服阻碍经济增长的不利条件,激励政府去推动对外开放与经济的市场化,有效实现了对工业化的先行者的追赶。此过程中,中国的改革者深知自己的约束条件,敢于采取实用主义双轨战略:一方面通过组建合资企业改造原有进口替代产业的装备水平并培养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沿海地区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本土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产业,快速积累资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干中学”,整体的资本存量、管理能力以及人才的规模获得快速扩张,有效促进了中国后来的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

中国通过逐步开放和学习发达国家,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抓住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化带来的难得机遇,为中国成为今天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创造了条件。

美国为何视中国为“竞争对手”

美国今年4月份推出的国家安全报告提及中国是美国当今唯一的战略竞争对手。张老师指出,中国现在早已成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在制造业等层面有充分的分工,加上人才规模巨大,即使面对美国在某些领域的制裁,中国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经可以自立。难怪西方知识界中多有旁观者指出,在这样的条件下,美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制裁,极有可能让中国在科技领域进步更快。

中国不会成为下一个苏联、日本在课程中,张老师还深入分析了“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苏联或日本”的问题,明确指出这不会发生,并分析了中国与苏联、日本在经济体系和决策能力上的根本差异。

与苏联相比,中国早已不是封闭的经济体,而是深度融入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中,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推手。中国的经济体系韧性强,产业工人非常勤劳,中国有许多办法来对冲对等关税的直接影响。而苏联经济不仅依赖自上而下的中央计划,结构单一,重工业长期占主导,而且长期跟世界经济脱钩,与西方世界没有贸易活动,跟今天的中国完全不同。

很多人认为中国今天的经济形势与30年前的日本多有相似。张老师认为,其实两国的不同点更多。以相对收入来看,日本30年前要比中国富裕得多,这是日本经济很快失去增长的重要因素。另外,日本的政府体制在应对宏观经济问题时常常反应比较迟钝,这也是日本经济的泡沫持续时间久和以硬着陆收场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体制有巨大的回应危机的能力,在宏观管理方面善于综合考虑,防范风险和化解危机的能力较强,可以避免宏观政策出现持续错误。当然,中国尽管鼓励资本“出海”,但很难想象中国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张老师甚至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比日本大太多,没有任何地区可以承接导致中国空心化的产业转移。

问答环节:未来展望

在问答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氛围活跃。针对同学提出的关于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为何未实现明显反弹的问题,张老师指出,必须意识到疫后时代公众消费行为与观念(mindset)的深层转变:尽管线下人流量早已恢复正常(甚至超过疫情前),但消费意愿并未同步回升,表现为重“打卡”而轻开支、线上替代线下等成为主流。

关于日本的科技实力和创新问题,张老师指出,日本因其经济发展进入平台期,社会节奏大幅度放慢,社会进入稳态阶段,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专注于兴趣和长期非功利性研究的环境,这有助于孕育重大基础科学突破。相比之下,中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追赶阶段,社会节奏快,短期内难以大量涌现此类源于自由探索的重大基础科学突破。

针对当下青年的职业规划问题,张老师勉励同学们无需过度焦虑就业问题,应珍惜如何丰富校园生活,保持积极心态,有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结语

张军教授站在世界回看中国,以洞穿时空、跨越空间的学术视角,深度揭示了中国过去至今一步步崛起的影响要素,也帮助同学们窥见未来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大致方向。中国经济通过务实灵活的改革开放策略,成功融入全球体系,并依赖此实现快速崛起。与封闭的苏联和遭遇泡沫后停滞的日本不同,中国依托完整的产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持续的人才培养等,形成了今天独特的规模优势。当前,中国更注重宏观治理和风险防控,追求稳健增长而非高速膨胀。凭借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创新能力,中国有望持续发展,避免重蹈他国覆辙。

学习心得

聆听张军院长“从世界看中国经济的未来”讲座,深受启发。他以全球视野切入,精辟剖析中国经济在全球格局中的韧性与挑战,强调深化改革与创新开放是应对变局的核心动力。其分析既有理论高度又具现实关怀,展现了经济学家的深刻洞察与学院领路人的责任担当。整场讲座内容丰赡,逻辑缜密,彰显复旦经济学院学术品牌的高度与深度,令人对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未来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坚定的信心。

——税务专硕徐同学

我一直以来对美国早年支持中国和西方建立联系,而现今视中国为威胁并进行打压这一转变背后的原因存有疑惑与不明晰之处,在今天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解答。此外,中国的对外开放、灵活务实的政策等等也决定了中国与苏联、日本是不同的,能够迎来不一样的未来。

——保险专硕沈同学

通过张军老师别开生面的讲座,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为生在中国感到自豪,相信随着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经济的恢复,人才助力的不断迸发,中国的经济会逐步发展腾飞到21世纪初的增速,并且不会走上日本经济发展空心化的老路。身为复旦经院的一名学生,我会精进专业技能,为服务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保险专硕何同学

本次名家讲坛令我受益匪浅,张老师从历史讲起,漫谈古今中外,回应了中国经济为什么腾飞,以及中国经济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辆A380,这座庞然大物已经起飞,我们要关心未来如何飞翔,我们有信心相信,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定的。

——税务专硕刘同学

张军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中国像空客380,虽然飞行中有颠簸,但终将平稳抵达。”就像空客在颠簸中最终打破垄断、成为航空业巨擘一样,中国经济的航程也必然伴随挑战与湍流。但这些“颠簸”——无论是内部的结构调整还是外部的遏制打压——都无法改变其航向,其背后所依托的坚实产业基础、战略定力与创新活力,正是确保这架巨型客机穿越云层、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

——金融学硕曾同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