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名家讲坛 | 张汝伦:哲学的意义与批判精神

  发布日期:2024-09-23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名家讲坛”第84期如期举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创始院长张汝伦教授来到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哲学的意义与批判精神”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朱宏飞副教授主持,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张汝伦,哲学学家。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人文科学研究院创始院长。曾任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

讲座伊始,张老师通过“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这句话引出哲学和经济学的共通点,许多学者和专家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也深受哲学魅力的熏陶。不同于物理学等研究具体对象的学科,哲学的研究并不是实用性的,而是需要整体性、根本性地把握事物。比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在研究物理学的同时,也对哲学格外感兴趣;比利时物理化学家伊利亚·普利高津曾提及中国的道家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精神相通;爱因斯坦晚年每年均会读一遍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张老师强调,同学们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刷题、背书等循规蹈矩的内容,应当有不同的思想碰撞。大家在活在自己时代的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承担者和继承者,应当发挥创造性思维,成为创造性人才。

然后,张老师提到,哲学作为思考人类普遍的根本性问题的学科,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在学习中一是要能发现问题,二是要能实现突破。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想和追根溯源的习惯是哲学的要义。世界上存在一个绝对,即人对事物的规定性,搭配人类自出生以来就有的对世界的辨别力,才能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思考。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明知的人应该能够在当下思考人生的整个过程,这就需要哲学的总体性思维。以计划生育为例,在经济落后时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解决当时的人口问题,但在当下面临着生育欲望下降、传统道德观念淡化等问题时,思考中国人的整体存在环境就格外重要。张老师认为,诸如此类问题,应当先咨询哲学家,而后是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才能够实现长久发展。

讲座最后,张老师谈到哲学的批判精神。批判是科学的动力,而目前中国人的批判精神是不足的。批判是哲学的根本课程,学习知识不仅在于背诵记忆,更为重要的是能否理解和形成自己的见解。张老师强调,真正有个性且自信的人,敢于去推翻前人的经典,并形成自己的经典。事物质的突破建立在对现状清醒的反省上。如黑格尔所说的“熟知非真知”,哲学的可贵是要追求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对此始终持有批判的态度,拥有哲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超越常识的思维。

作为结语,张老师基于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告诉同学们,哲学从内容上来说是追求整体性的永恒真理。从基本方法上来说,是追求批判思维的方法,即不独断、贸然肯定任何东西,而是把一切东西都付诸批判性讨论。只有经过批判,东西才能得到肯定。哲学也是一个战胜和克服自己的过程,不战胜和克服自己就进入不了哲学领域。

在互动问答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张老师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画上圆满的句号,张老师以其丰富的学识和研究底蕴,为在座师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感谢张汝伦教授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许俊荣

修订人:缪炜

审核人:朱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