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实务课堂| 洪伟力:冰与火交织的二十三年中国PE/VC市场

  发布日期:2024-09-04  浏览次数:

9月2日晚,洪伟力博士来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的同学们带来了《中国资本市场产业链解析》系列精品课程的第一讲。本场课程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副教授主持。

洪伟力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全球校友会副会长,金融硕士校外兼职导师,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国内母基金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历任华人文化(CMC)控股集团总裁,歌斐资产管理合伙人等;92年加入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创始成员,26岁成为90年代最年轻的国内券商高管,拥有30余年海内外资本市场高管经验;资深户外旅行家,野去自然旅行联合创始人,在七大洲七十多个国家从事野外旅行及探险,曾深入大藏区40余次,南北极七次。

课程开始,洪老师基于三“纵”三“横”的独家视角,整体梳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产业链结构。三“纵”指的是从市场参与者来看,主要分为LP、GP和企业三个层次;三“横”则聚焦于对一级和二级、做企业和做投资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站在另类资产管理的角度来理解整个资产类别与市场。洪老师指出,一级市场相对于二级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流动性,同时一级市场由于非标准化的特征,具有更强的信息不对称性,两者之间最大的共性在于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和发现。做企业和做投资在哲学上有所差异,做实体企业的哲学在于利润最大化,即收入/成本模型,而投资哲学的核心在于收益与风险的匹配。

接着,洪老师介绍了资本市场产业链分析框架的几个基本出发点,他强调,产业链的核心是企业,产为本、融为用,企业是创造价值的根本,资本反作用于企业。同时,洪老师也勉励同学们多多积攒实战经验,代入GP、LP或企业家的身份,深度思考课程内容,领会如何去分析资本市场与产业链的制度、机理、规律、结构。在当前β波动性增大、下行风险提高的经济背景下,努力培养自身的α。

在从宏观上分析完资本市场的整体产业链结构后,洪老师以中国创业与投资市场为研究对象,基于一个整体性周期分析框架,阐述了我国冰与火交织的23年创投历史。洪老师回顾了美国PE/VC行业所经历的四大重要时期,从中总结了4条在熊市中对一级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熊市之前,基金应当尽量增大资产管理规模,同时避免高估值投资;二是在牛市的中后期,基金应当坚守投资原则,避免重仓高估值非优质项目;三是好的基金应当及时根据市场环境调整投资策略;四是在熊市中,新锐基金可以利用新兴行业投资优势弯道超车。

然后,洪老师结合亲身经历,介绍了中国PE/VC行业过去23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国的PE/VC行业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8年,PE/VC行业获得持续的资本流入,并向广义TMT、广义医疗医药、消费服务、清洁技术新能源、制造业等进行投资,互联网行业开始酝酿发展。第二阶段为2009-2012年,人民币基金的兴起和创业板的出现带来了流动性暴增,资本强势流向互联网、TMT及其他细分行业龙头,移动互联网初具雏形。第三阶段为2013-2017年,此时国有资本的大量涌入带来了流动性再上台阶,“互联网+”成为投资主旋律,较多行业出现了高估值泡沫的情况,大数据和AI技术开始酝酿发展。第四阶段为2018-2021年,疫情期间流动性呈现先收缩后大增的特点,资本较多流向了大数据、AI、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卡脖子”行业。第五阶段为2022年至今,国内PE/VC市场主要由人民币基金主导,外资流出具有不确定性,资本主要流入广义科技行业,市场信心缓慢修复。

课程最后,在谈到中国当下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时,洪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最看好的投资方向是什么?同学们踊跃表达了见解与看法,洪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出了专业的理解与评价。借助这次讨论,洪老师指出,在判断一个投资机会的好坏时,不仅要关注一个行业的需求面,还要能看到它的供给面,有多少竞争者,“护城河有多宽”,后者决定了如何在拥挤的赛道中控制风险。

感谢洪伟力博士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张锐

修订人:缪炜

审核人:徐明东,朱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