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名家讲坛|孙向晨:天下、文明与个体:今天中国人如何理解自己

  发布日期:2023-09-18  浏览次数:

2023年9月12日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名家讲坛”第66期如期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兼人文学部主任孙向晨教授来到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天下、文明与个体:今天中国人如何理解自己”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朱宏飞副教授主持,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兼人文学部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西方近代哲学、政治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法国哲学、比较哲学。主要著作:《论家:个体与亲亲》、《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等。兼任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比较哲学学会副会长;担任《现代国外哲学》、《通识教育评论》杂志的联合主编。曾获上海市领军人才、教育部宝钢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讲座伊始,孙老师以“天下”的概念为切入点,讲解了“中国”的古典模式,并介绍了近代西方的三种形象。孙老师认为,我国从明清之际开始接触西方文明,近代中国人的“自我理解”不纯粹是自我建构,也通过“西方文明”这个“镜像”的中介来完成自我理解。而对于西方理解中国的方式,孙老师认为这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一种理想化“他者”逐渐变为普遍理论下的某种角色。基于16-1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大量资料,近代西方开始了新一轮对中国的发现,我国在西方的形象是一个理想化的、优雅的国家。

然后,孙老师认为,如今重新理解“中国”,不能脱离世界来理解;但必须摆脱现代与传统、普遍与特殊这类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需要以“迂回西方”的方式重新确立自身文明的主体性,要在学理上重新把“西方”理解为“他者”,不是简单化地视为某种普遍原理化身、现代的模板或进步的代表,而是一种能帮助我们“迂回”到自身的“他者”,借助作为“他者”的西方跳出自己、反思自己。孙老师强调,要理解现代中国的“双重本体”,需要“双重视野”。一方面,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之中,有着一系列现代世界的规范,这样才能与整个世界相交往;另一方面,我们有自身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规范,这让我们常常顾此失彼,或会成为理解自身的一大负担。但同时,“双重本体”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优势所在,我们不仅能理解现代性世界,也因为自身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规范能够看到现代性的局限之所在。“双重本体”是我们中国人的真正优势,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双重的财富。

讲座最后,孙老师提出,应建立一种新的“天下观”,“世界历史观”有其积极意义,对人类有着“整体”的关照,但理论框架过于线性与单向,无法涵盖和包容文明的多样性。“天下”意识是一种整体性概念,以人类的整体状态为关怀,与当代全球的脉动相吻合,“天下”是人类“共享”的天下。孙老师强调,现代文明代表了人类目前达到的文明高度,我们可以争论不同版本的现代社会,但“对于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力和尊严的尊重”是现代文明的门槛。具备自身文明“主体性”的中国,也一定会尊重每一个拥有个体文明的国家。在提问环节,同学们与孙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孙老师对现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至此,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感谢孙向晨教授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吴嘉仪

修订人:缪炜

审核人:朱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