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投资理论与实务》是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建设课程。
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负责人张宗新是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项目负责人,上海市金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秘书长,获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称号。教学团队成员还包括沈红波、常中阳。沈红波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案例中心主任,哈佛大学商学院(HBS)访问学者,英国特许公认注册会计师资深会员(ACCA)。常中阳是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金融专硕《投资理论与实务》教学工作。
课程开设沿革
自复旦大学设立金融专业硕士学位点以来,《投资学》课程一直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强化金融专硕《投资学》课程的实务型教学导向,2016年课程负责人出版国内第一本投资学案例教材(见下图),2017年将《投资学》课程更名为《投资理论与实务》,突出投资理论与投资实务的结合。
《投资学》案例型教材
课程教学内容与特色
课程建设以复旦金融专硕人才“扎根本土金融、培养业界领袖”为目标导向,聚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扎实金融学理论基础上强化教学的实务性、案例性特点,既强调投资学经典投资理论,又强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实践,实现案例性、实务性和经典性的有机统一。在课程教学上,力图体现以下三方面的特色:一是强调证券投资理论的应用性,尤其注重投资经典理论与中国本土金融实践的有效衔接。二是注重投资学试验和金融数据实现,拓展投资理论,提升投资学科的应用性。三是注重案例库建设,强化案例教学,将投资理论与投资实务更好有机结合。
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开展情况
金融专硕研究生课程思政目标是培养具有大国担当和社会责任的金融高端人才。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创新与变革,让学生对“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投资、定价与融资制度、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路径有更系统、更准确、更完整、更深刻地了解,学会如何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关系当做思考和研究中国资本市场问题,逐渐形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政策及措施发展成效的方法论。
课程负责人课堂教学
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注重和强调将投资理论与实务相关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尤其结合课程的重要教学点,强调大国金融与金融强国战略、强调以科创板为支点,强化科技兴国战略、低碳投资ESG、强调中国现代资本市场如何服务高质量经济增长等。如在大国金融与资本市场战略讲授过程中,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提升直接融资比重”这一核心要点,向学生解读中央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与中国资本市场功能完善。自中国资本市场诞生30年来,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兴起,这与中国大国经济规模相匹配。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市场价值规模全球第二,发展空间巨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推进大国金融与金融强国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又如,课程强调以科创板为支点、强化科技兴国战略,尤其结合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对中国资本市场科技驱动战略进行解析,将科创板与国家科技驱动战略融入课程体系,有效结合科创企业发展、估值与价值评价等内容,不但增强了投资学课程的务实性,更体现了课程的思政特征。
全球证券交易所市值排名
《投资理论与实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数学模型相对较多的课程。在课程思政方法上,针对传统投资学偏重资产定价模型化、公式枯燥化等教学难点,注重结合中国新时代发展实践,采取理论结合案例、实务的教学方式,通过编写立足中国本土金融的投资理论与实务教材和案例型教材、注重案例教学、建立投资实务案例库等途径来化解课程教学与思政的难点。通过案例教学、理论与实务结合的多方式有机衔接,将价值观融入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以及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最终达到课程思政和专业教学的高度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