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聚焦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日”主题论坛

  发布日期:2012-10-26  浏览次数:

    在10月19日的复旦大学专业学位日活动中,80余位专业学位校外导师和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代表上台接受了聘书,并举行了“中国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主题讨论活动。

本次主题讨论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系主任、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金融硕士学术负责人刘红忠教授主持。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漆艰明、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万博经济研究院董事长滕泰、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肖云、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祝健等嘉宾作为校外导师代表围绕“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转型” 这一话题阐述各自的认识与思考,展开深层次对话与交流。


李迅雷:金融改革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

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企业,企业正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部需求下降的压力,要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就需提高企业平均利润率。金融改革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从而为提高企业利润,实现经济转型提供动力。同时应用量化的数据来定义并衡量转型,而对创新驱动经济转型表示了质疑。

漆艰明:从更长的时段、更宽的视野看待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问题
应从一个更长期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经济转型。关于金融改革,大银行有服务大企业的先天优势,但如果大银行过于复杂将难以有效运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不应局限于寻求金融方面的改革,而可以寻求财税方面的支持;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建立良好的存款保险制度,并在建立该制度同时在法规和费用分摊等方面有良好规划;汇率问题则不能取决于中国自身,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其他国家政治和军事的干扰。同时,要实现金融改革,公民金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储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滕泰:改革是增长的源泉
就未来经济走势而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可以实现的。而启动改革,特别是实现金融改革是增长的源泉。在社会分工、企业效率方面还有提高的余地,前提是要实现制度改革;从要素的投入产出方面看,城镇化对劳动力要素实现产能提高有很大帮助,而资本要素如何实现从资金盈余部门向资金稀缺部门的转移需要金融改革来促进,应当建立资金沟通的桥梁而非造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此外,技术创新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

肖云: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水平与质量
虽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界侧目,但我国经济仍然大而不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与大国地位不相匹配。尤其是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不高,企业没有耐心进行投资等待回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加强对实体经济的关注和投入,重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鉴于目前对企业投资热情低落,国家进行前段投资然后社会再对下游进行投入不失为拉动实体经济增长的良策。

张兴: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保险行业应引起更多关注
保险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年来,我国保险业实现了每年30%的高速增长。保险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保险业的地位将显得更为重要。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保险行业应当引起更多的关注。

祝健:促进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经济赖以发展的优势正逐步丧失,且是不可逆的。主要表现为要素成本增加,环境约束因素增多等。政府投资难以形成有效资本,如何将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领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金融改革对于资源配置尤为重要,考虑到银行资金无法承担风险,可考虑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的转变。
 
六位嘉宾的发言观点深刻,见解独到,富于启发性,并在“中国当前迫切需要制度性、深层次的改革 ”这一点上达成共识。
参与本次主题讨论的六位嘉宾均为来自实务界的专业学位校外导师。专业学位的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了复旦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经济学院也将尽其所能,通过开设高端论坛等活动与业界共享学术资源,竭力为学院与业界之间打造良好的交流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