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教室,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们讲授“基金经理人道德品质与心理素养”课程,讲座主题为“中国历史和历史地理中的几个与经济有关的问题”。
葛剑雄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整场讲座期间,葛教授引经据典,将历史地理知识融会贯通,就当代中国的几个重要经济话题展开讨论,并与历史事件紧密联系,颇为生动和精彩。
作为讲座的开场,葛教授引用一个实例来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经济现象来发掘真实的含义。葛教授在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时发现,历史上的人口统计数据虽然很详尽,但其实很不真实。明朝以来的人口数据主要来自于人头税的征收情况,理论上是成年的男子,妇女不纳税,因此逃税现象很严重。后期,由于统治者对统计数据不感兴趣,只关心纳税数量,于是每年由中央政府制定纳税指标,以此来确定中国的人口,甚至出现了小数点4位数。葛教授以此引出观点,不要听信教科书和媒体资料,而需要从现象背后发现真正事实。
葛剑雄教授以古为鉴,对当代的几个经济事件进行了对比评论。他首先回顾了丝绸之路以及中国贸易的历史背景。自古以来,中国没有正式的对外贸易,只有朝贡。对于进贡者,薄来厚往,周边国家朝贡积极性很高。而真正的贸易以走私的性质在民间悄悄进行。明朝出现了大的武装走私集团,在福建一带盛行开来。王直、郑芝龙等人纷纷在日本的长崎、台湾的台南建立了基地,官商相护。走私集团甚至雇佣日本人对抗中国政府,对于镇压倭寇的不利导致了明朝后期开放了对外贸易,从商者只需交商税就可进行。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
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这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长距离跋涉导致人畜死伤严重,丝绸因为易保存、轻薄、高利润的属性成为了主要货物。罗马当时最大的买方,拥有大量的黄金,同时对丝绸有旺盛的需求。历史上,丝绸之路畅通使用的时候短,断的时候长,交通不便、途径颇多国家导致这条贸易之路大多数时候是名存实亡的。葛剑雄教授继续分析,今天要重开丝绸之路的动力在于什么?不是外界需要,而是中国自身需要,同时通过这条路增加铁路线。哈萨克斯坦如果重蹈乌克兰历史,丝绸之路的畅通便会困难重重,因为当今的中国难以像唐朝一样控制东亚。历史地理的经验教育我们,中国重新开辟丝绸之路是不可行的。虽然丝绸之路曾经承载了很多荣耀和利润,但是不可神话这一历史,现在更要客观来分析。
随后,葛剑雄教授又剖析了郑和下西洋事件。郑和航海的目的主要在于宣扬国威。自明朝成立30多年,没有外人来朝拜。同时,永乐帝通过政变手段夺取了帝位,需要有外国人的认同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在郑和航海的事件中,既不做买卖,也不占领殖民地,反而给当地散布钱财。每一次的开销都非常巨大。因为担忧皇帝再进行第八次下西洋,朝中大臣将所有相关史料都烧毁了。葛教授指出,与哥伦布、达伽玛的航海相比,郑和的这一系列行为没有任何经济目的。
最后葛教授谈到了京津冀一体化问题,先从历史上的定都事件说起,随后回顾了如今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政治地理格局。1967年,即文革的第二年,中央突然决定将天津从地级市升为直辖市,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直辖市。究其根本,是中央领导层的政治决策导致了奇特的格局。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是十分明确。在当今的体制下,仅靠领导层倡导京津冀一体化是行不通的,利益当前如果没有制度来规范很难有实际成效,解决的方法在于在政局上作调整。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生动精彩,很好地启发了学生们如何正确看待经济政治事件。葛教授最后指出,由于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不成文的规则,很多问题不能只看理论的定义而要看实际的运作。同时,深入解读历史可以对未来进行更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