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名家讲坛”第105期如期举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来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主题为“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美博弈态势分析”的精彩讲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许闲教授主持本场讲座,报告厅内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吴教授分别以“中美日内瓦谈判”和“九三阅兵”为分界,将今年的中美关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特朗普上台到五月的日内瓦谈判,美方对中方注重经贸方面的博弈,吴教授对比了特朗普第一任期以及第二任期的表现,分析了美方在第一阶段施行如大幅提升关税等部分政策的原因,并指出了在此轮博弈当中,美方出现的部分失误。吴老师以“造势-做局-获利”三部曲,概括了特朗普团队的执政范式,并点明其内外施策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阶段始于日内瓦谈判,双方互动由主攻经贸领域向更多维度拓展。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第三阶段以“九三阅兵”为关键节点,“九三阅兵”过后双方沟通层级与频率显著提升,并在经贸合作等核心议题上达成了基础框架共识。

在讲解中吴教授指出,美方对华政策大多旨在阻挠中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的上升,妨碍我国实现国家统一,阻止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等;特朗普及其执政团队的难以预测、不确定性也为中国带来挑战。
讲座最后,吴教授对未来特朗普任期内的中美态势做出了几点预测。吴教授指出,摩擦和波动将是常态,减损是中国在双方博弈,尤其是经贸往来中的主要任务。中长期来看,随着中美战略相持期的深化,美国对华博弈的战术工具正逐渐暴露其局限性,而国际社会对两国角色的认知也在经历静默而深刻的重构。同时,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加剧,势必会进一步投射到其对外政策上,导致各派势力在对华关系上表现出愈发多元的立场与态度。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向吴教授提出以下疑问:近期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当选等事件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及东亚格局;参考日美贸易战历史,中美关系将如何影响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是否被低估;若美国回归孤立主义,太平洋地区能否容纳中美两国并维持稳定,这对世界又有何影响。

吴教授对以上问题作出以下解答:特朗普目前在国内面临巨大政治和经济压力,所以特朗普迫切需要在外交上取得可见的成果来转移矛盾。因此,他当前急于寻求对华会谈,以期达成某些成果。关于人民币汇率,吴教授预测人民币将进入升值通道,但幅度会谨慎控制,以平衡国际化和出口压力。对于中美太平洋共处的问题,这并非仅取决于美国,而是更取决于中国的实力增长。当中国在军事、经济等层面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美国将不得不接受并尊重这一现实,共处会自然形成。
课后感悟 Learning Insights
中美关系的态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博弈的长期化与复杂化成为基本判断。若特朗普再次执政,其对华关税战与科技封锁的升级或将构成常态化的外部挑战。这固然构成压力,但深入来看,这也是推动中国深化内部改革、强化独立自主发展能力的强劲外力。……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战略定力与个体层面的认知升级同样重要,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听老师们的讲座多多学习!
——小红书用户“小红薯605C38EA”徐同学
从本科开始就非常仰慕吴心伯教授,没想到可以在经济学院听到吴教授分享他对于中美博弈走势的独到观点,受益匪浅。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对于世界第二从来没有手软过,也从来没有输过。但是历史给了中国这样的机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站在时代的机遇中,站在道德的高点,站在实力的高峰,让我心中充满希望和畅想。
——小红书用户“Alexury”郭同学
听中美博弈关系讲座后,我对大国博弈的本质有了更深认知。这场较量已从贸易摩擦升级为科技、规则与影响力的全方位竞争,美国的遏制政策具系统性,而中国正从防御转向攻守兼备的态势。中美之间竞争虽长期存在,但斗而不破与合作共赢仍是关键。
——金融专硕张同学
特朗普政府的思路体现了其交易性对华政策本质——在经贸领域极限施压以获取实际利益,而在安全领域则相对谨慎避免直接冲突。吴教授分析的中美关系三阶段博弈,从“打打谈谈”到“对话谅解”,展现了中国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关系的重要转变。这使我明白,面对美国的不确定性,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既要做好交锋准备,也要善于重构博弈范式,最终实现止损共赢。
——金融专硕陈同学
吴教授指出,美国对华策略呈现“硬软兼施”的特点:在经贸和科技领域采取强硬脱钩,但在安全问题上保持相对克制。这让我认识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既存在竞争冲突,也有合作空间。我体会到国际关系分析需要多维视角,不能简单以好坏定性。作为学生,应保持理性,关注政策背后的战略逻辑,避免情绪化判断。
——数字经济尹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