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东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陈博士应邀来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为经济学院金融专业硕士的同学们带来了“宏观商业研究框架探讨”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徐明东副教授主持。
张陈,东北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当前研究领域聚焦于逆全球化、经济转型期宏观新框架的构建。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现担任厦门大学金融专硕校外导师。2024年带领东北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获金麒麟宏观菁锐分析师第6名。

讲座伊始,张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指出学界与业界间存在的区别:博士阶段深耕微观理论与数学模型,进入业界后投身数据处理与市场预判等实操工作。自此引入本次讲座的核心目标:一是明晰买方与卖方研究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二是梳理高校学习与业界技能的衔接重点,帮助同学们“有的放矢”地积累能力。
张老师先是剖析了宏观商业研究的本质,他指出,市场核心关切是预测未来,但经济学理论已经证伪了精准预测的可能性。他提到多重均衡、非理性行为等都会导致预测偏差,而未来的发散性更让穷举所有可能不具可行性。不过,这一困境恰恰凸显研究价值:市场交易的是“预期差”,只有挖掘市场未充分认知却会影响未来的信息才能形成投资提示。他以股票价格涨跌为例,强调关键不在于经济增速本身,而在于实际增速与市场定价预期的差异,超预期才会引发价格变动。
接着,张老师详解了宏观研究的实践范式。他提出,优秀研究报告需包含“信息、逻辑、超预期、催化剂、结论”五要素,并以《隆中对》、《论持久战》为例,生动阐释了经典策略如何通过打破市场认知、提供核心逻辑、明确催化事件,形成说服力。在研究方法上,他对比了两种主流思路:一是“周期思维”,如康波周期、库存周期,虽易上手但难处理周期冲突;二是“一般均衡思维”,通过供需关系分析经济变量。他以煤炭价格暴涨为例,解释如何通过量价关系判断暴涨背后原因是需求扩张还是供给收缩,进而指导投资方向。
然后,张老师强调了高校方法论的业界价值。他以硕士论文中常见的指数测算、双重差分、中介效应、调节效应为例,说明这些工具是论证因果关系的核心:指数测算可将低频 GDP 数据转化为高频指标,双重差分能通过分组验证政策效果,中介效应可拆解房价对消费的传导路径,调节效应能检验异质性。人工智能虽能替代数据收集、代码编写等基础工作,但提出问题、设计论证框架、辨别因果与相关的思辨能力仍是研究者的核心竞争力。
讲座尾声,张老师与同学们互动交流,针对“内卷式”竞争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结合数据修正、行业对比等实操建议,为同学们的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整场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业界实操性,帮助同学们搭建起“理论-方法-实践”的宏观研究框架,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感谢张陈博士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耿亦男
审核人:徐明东,王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