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学位 / 新闻动态 / 正文

实务课堂|张陈:宏观商业研究框架探讨

  发布日期:2025-05-22  浏览次数:

5月19日上午,东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陈博士应邀来到复旦大学,为经济学院税务专硕的同学们带来了“宏观商业研究框架探讨”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术主任王贞老师主持。讲座中,张老师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宏观研究的核心逻辑与实务方法,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想盛宴。

张陈,东北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当前研究领域聚焦于逆全球化、经济转型期宏观新框架的构建。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现担任厦门大学金融专硕校外导师。2024年带领东北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获金麒麟宏观菁锐分析师第6名。

讲座以探讨“宏观研究的任务是什么”开始,张老师明确指出,宏观研究的任务在于预测未来,因为市场主体只关心当下买或不买的决策,解释过去和复盘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对此,张老师提问道:已知上半年经济增长5%,预期下半年经济增长4.5%,股票涨跌如何判断?答案是:无法知道股票是涨还是跌,因为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市场价格变动并非因为预期内的事件,只有超预期的事件才会导致股票涨跌。因此,在进行研究时,关键在于从宏观角度寻找超预期变量,知道市场预期在哪里、哪些是市场没有考虑到的问题。随后,张老师援引了《隆中对》、《论持久战》两个历史案例,深入阐释了宏观研究的五个要素,即“信息、逻辑、超预期、催化剂、结论”,巧妙地实现了历史智慧与当代研究范式的结合。

接下来,张老师围绕“如何把握预期”展开讲解,系统梳理了周期研究与均衡研究两种方法论。把握预期的第一种方法是周期研究,分为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经济周期主要有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分别与人口和技术创新、房屋建筑、资本开支、存货密切相关。而金融周期通常是中长周期,核心要素是资产价格、利率和信贷。把握预期的第二种方法是一般均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面的好坏、流动性的松紧、政策的立场,据此对未来6-12个月形成判断。张老师进一步分享了宏观研究员的两项日常工作:其一,宏观研究员需要密切跟踪上中下游的宏观数据,时刻监测是否存在异常;其二,宏观研究员需要在纷繁复杂的数据变动中提炼出市场的主要矛盾。

在讲解了宏观研究的基本任务和方法论之后,张老师在“如何提高认知”方面,对专硕同学们提出了实用的建议。以库存周期研究为例,张老师完整演示了宏观研究的基本思路,即“提出问题-提出解释-做出推论-组织证据”。随后,张老师以硕士论文范式为切入点,举例讲解了四种常用研究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指数测算,例如,GDP是季度数据,在研究月度频率的问题时,可以开发高频GDP这一指数,关键在于验证指数的合理性。第二种方法是DID,即政策带来的准自然实验,例如,将美国投资分为补贴相关组和补贴不相关组。第三种方法是中介效应,例如,房价疲软不利于居民消费,是通过居民财富扩张放缓的渠道发生作用。第四种方法是异质性检验,例如,验证移民带来失业增加,可以考察移民高依赖行业以及移民高依赖的州,失业问题是否更加严重。

讲座最后,张老师以自己参与的“资本市场波动率”路演为例,总结了宏观研究的商业报告格式。他告诉大家,中美资本市场波动率的巨大差异,是因为美国波动率由基本面驱动,而中国波动率由基本面、政策、流动性共同驱动。在师生互动环节,现场围绕“国内实际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展开讨论,张老师指出,现在中国存在实际利率过高的问题,未来可能会压制经济发展,需要密切关注。这场讲座不仅系统搭建起宏观研究的理论框架,更为税务专业同学们把握税制改革宏观背景提供了方法论指引,为未来职业发展积淀了宝贵的认知资本。

感谢张陈博士带来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王一程

审核人:王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