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李婕副教授应邀来到复旦大学,为经济学院税务专业硕士带来了主题为“国际贸易和关税数据的处理与应用”的实务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宋弘教授主持。
李婕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等。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经济学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担任多家期刊匿名审稿人,学术影响力深远。
讲座伊始,李老师介绍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核心数据资源。在宏观层面,她对比了UN Comtrade与CEPII BACI数据库的适用场景。UN Comtrade涵盖1962年至今的全球贸易数据,支持HS、SITC、BEC等多种分类体系,但其存在由不同报告国统计口径不一所带来的数值差异,研究者需自行清理和匹配数据。相较之下,法国CEPII开发的BACI数据库提供结构化、清洗后的贸易数据,并配套引力模型变量,显著降低了数据处理门槛,便于研究使用。
在微观层面,李老师介绍了中国海关数据库,并指出其常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或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使用,通过企业名称或代码进行匹配,以拓展研究维度。此外,在关税数据方面,她强调,WITS-TRAINS数据库可用于政策研究,涵盖最惠国税率和中美贸易战中的加征税率,为评估区域协定等的经济影响提供量化依据。
然后,李老师还介绍了临时贸易壁垒数据库(TTBD),并指出其记录1980年至今30余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数据,适合分析政策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影响。同时,她还分享了两项相关的研究:其一是运用2000-2006年中国出口企业月度数据,研究发现美国反倾销调查导致HS-6位产品出口总量下降。另一项研究则聚焦反倾销的产业链传导,匹配海关与工业企业数据后发现,相对于未遭受供应链冲击的企业,遭受供应链冲击的企业会缩减生产产品范围,集中生产核心产品。
最后,李老师介绍了贸易冲击指标的构建方法,重点讲解了如何将行业层面的贸易变动本地化为地区层面的外生变量,并结合经典文献展示该指标的广泛应用。同时,她还介绍了基于海关数据的出口冲击测度、关税冲击的本地化策略,以及夜间灯光数据在中美贸易战研究中的最新应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贸易冲击测度工具与研究设计逻辑。
李老师的分享系统梳理了国际贸易研究核心的数据资源、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为毕业论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讲座内容不仅为研究指标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构思论文选题。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期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研究中。
感谢李婕副教授的精彩分享!
撰稿人:蔡舒雅
审核人:宋弘,王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