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专访 / 正文

专访 | 周光友:新技术与金融体系融合是大势所趋,应关注技术的两面性

  发布日期:2025-09-08  浏览次数:

技术的兴起正深刻重塑金融的形态与边界,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不仅推动了金融领域的技术更新,金融也为科技创新提供着有力的服务,为实体经济中的前沿探索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二者的双向互动正在拓展“科技金融”的边界,催生出一系列新趋势、新模式与新生态。

在此背景下,新浪财经推出《科技金融Talk》系列访谈,深度对话金融机构高管、行业专家与一线从业者,探寻科技金融的真实落地路径与未来可能性。


如何使技术与金融共同进步?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金融生态能否翻开新的篇章?本期《科技金融Talk》新浪财经对话复旦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周光友教授。


周光友表示,对于AI、Web3和大数据的金融应用,应当在技术落地初期就嵌入风险评估与合规机制,推动技术与监管的同步演进,以确保技术可用、风险可控、规则先行,让创新真正服务于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谈到人民币数字化的切实路径,作为研究数字金融的专家学者,周光友认为:人民币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制度、市场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其推进路径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展开。

他表示,第一阶段是国内支付体系深化,第二阶段是跨境支付试点,第三阶段是与链上资产市场融合。通过这样的“三步走”,人民币数字化不仅能巩固国内货币体系的韧性,还能在国际数字金融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路径。


嵌入风险评估与合规机制,最佳时机是技术落地初期


新浪财经:当下,AI、Web3、大数据等技术与金融深度绑定,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趋势,并应对科技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

周光友:新技术与金融体系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种趋势的驱动力在于数字经济对高效率、低成本、精准化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及技术本身的指数级发展潜力。

AI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提升风险预测、市场分析和交易策略优化的精度,大幅降低信息处理成本。Web3则以去中心化、可编程和链上透明性为特征,能够重构价值传递与资产确权方式。大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全面的客户画像和市场洞察,支持差异化定价和精准营销。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金融效率,还可能催生全新的业务模式,如链上信用评估、跨境实时结算、AI驱动的去中心化自治金融(DeFi)平台等。

然而,这一趋势的另一面是系统性风险的积累。AI模型在训练数据不足或数据偏差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算法歧视”或预测失灵,且其决策过程往往是“黑箱”,难以被完全解释。Web3的去中心化架构虽具备抗单点故障能力,但智能合约漏洞、跨链桥攻击等技术风险一旦爆发,可能造成瞬间的大规模资产损失。大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则容易引发隐私泄露、数据滥用及被垄断的风险。

因此,对于AI、Web3和大数据的金融应用,应当在技术落地初期就嵌入风险评估与合规机制,推动技术与监管的同步演进,以确保“技术可用、风险可控、规则先行”,让创新真正服务于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新浪财经:今年稳定币很火,技术要应用于货币体系,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科技+”的金融生态?

周光友:稳定币与传统银行的根本差异在于底层技术架构。稳定币利用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等技术,将支付、清算、结算功能几乎实时化,并可跨境运作。这种“科技+”的金融生态对现有货币体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应对的关键在于取长补短:一方面,吸收链上技术的优势,例如提高清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可编程性。另一方面,要在监管沙盒等可控环境中开展试点,确保新技术与风险管理同步演进。特别是要防止“技术驱动+监管滞后”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累积。稳定币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革新不能脱离制度框架,否则会引发信任危机甚至金融动荡。

从宏观层面去观察稳定币,我认为并不是它作为一种技术产品的具体结构,而是它在全球金融体系格局中的功能定位与演化趋势。

稳定币不仅是数字资产市场中的交易媒介,更是全球资金流动方式、国际货币体系竞争格局,以及货币主权边界变化的一个重要观察窗口。它的兴起,反映了数字经济时代市场对高效、低成本、跨境可互操作支付工具的强烈需求,也揭示了全球货币体系正从传统银行通道逐步向多元化、去中介化的网络架构过渡。在这种背景下,稳定币的意义已超越单一支付工具,它有可能成为数字化时代新的“国际清算单位”雏形。

对监管者而言,稳定币触及了金融稳定、资本流动管理、反洗钱与货币政策传导等核心议题。对市场而言,它则可能在跨境贸易、数字资产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领域重塑价值传递方式。因此,当我们看待稳定币时,更应把它放在全球数字金融竞争的大框架中,思考它如何影响货币体系的长期演变,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细节或短期价格稳定问题。


人民币数字化需要三步走,场景要覆盖国内、跨境、链上


新浪财经:作为研究数字金融的专家,您认为未来人民币数字化的切实路径是什么?

周光友:人民币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制度、市场和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其推进路径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展开。

第一阶段是国内支付体系深化。在这一阶段,数字人民币应重点在工资发放、公共缴费、商户收款、供应链金融等场景落地,特别是通过大型平台经济体和商业银行合作,将数字人民币嵌入零售支付与B2B结算的日常流程中,形成稳定的国内用户基础。

第二阶段是跨境支付试点。依托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境外旅游、留学缴费、跨境电商等场景的试点应用,积累国际结算经验,并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中探索数字人民币直兑机制,减少对中间货币的依赖。

第三阶段是与链上资产市场融合。随着代币化国债、绿色债券、碳信用等数字资产的发展,数字人民币可与这些链上资产直接交互,实现无缝支付、智能结算与自动化清算,从而将数字人民币嵌入新兴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中。这一过程需要完善数字身份、智能合约标准、安全存储等技术体系,并同步制定跨境数据治理与金融监管规则。通过这样的“三步走”,人民币数字化不仅能巩固国内货币体系的韧性,还能在国际数字金融竞争中形成差异化优势,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新路径。

新浪财经:数字人民币和稳定币从底层设计到发行逻辑上差异明显,您怎么看这两者在数字金融生态中的定位?

周光友:数字人民币(CBDC)与稳定币在底层设计、发行逻辑、信用基础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在数字金融生态中的功能定位。在数字金融生态中,这两类货币工具并非必然是竞争关系,反而有较大互补空间。

数字人民币可以满足国内零售支付、政府补贴发放、公共缴费等高频场景,确保支付体系的安全与可控。而稳定币则可在跨境贸易、全球电商、海外投资结算等国际化场景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探索新的渠道。

未来,若能建立互操作性标准和跨链结算机制,使数字人民币能够与稳定币或其他央行数字货币安全、高效、可控地交互,将有助于构建一个兼具主权货币安全性和市场化创新能力的数字金融格局。这样既可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又能在全球数字货币竞争中增强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与使用广度。

新浪财经:不仅是代币,代币化的资产也是现在市场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您之前提到“构建人民币主导的链上资产市场,支持以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碳信用、代币化国债等数字资产发行”,为什么选择上述资产优先上链?

周光友:选择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碳信用和代币化国债优先上链,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政策契合度。绿色金融与碳减排交易是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链有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与流动性,推动政策目标的数字化落地。

其次是信用背书强。国债、政策性绿色债券等资产的信用等级高、违约风险低,适合作为链上金融市场的基础性资产,便于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建立起市场信任基础。

最后是国际化潜力。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和碳资产能够与国际绿色金融投资者对接,在全球碳市场、可持续投资基金等领域提升人民币的使用率与定价权。此外,这些资产天然适合用智能合约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发行、交易、到期兑付与信息披露,从而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这也是构建人民币主导链上资产市场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