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 正文

视点 | 张陆洋: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正确性

  发布日期:2025-10-24  浏览次数:

驱动产业智能化是实现全面创新创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风险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张陆洋教授兼任三届上交所公司治理委员会专家委员;现任现代金融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创业投资协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特聘专家、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博士后校友会执行会长等。兼任浦发银行、上交所、交通银行、申万证券、国泰君安、广东粤财集团、苏州国发集团等金融机构博士后合作导师。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三位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几百年历史数据,推导相关的理论模型,揭示了技术进步与创造性破坏带来持续性经济增长的密码,给出了创新驱动增长的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制度开放的结论。

首先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贡献,极大地丰富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斯蒂格里茨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从技术持续创新的视角,解说了经济长期停滞于“马尔萨斯陷阱”,填补了经济增长早期的索洛模型和后来的罗默模型的企业微观机制空白等。其次,在当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形势下,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给出技术创新驱动理论支持。第三,基于数字科技革命,实现AI+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给出了制度创新必要性。

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恰恰很好地解释了我国到2035年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正确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提出 “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创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等内容,这些围绕 “科技—产业—经济(金融)” 创新驱动的表述,为新经济时代经济体系运行提供关键支撑,契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

基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原理,现代创新型国家宏观上包含三大体系:

其一,是已经存在的企业创新经济发展;

其二,是基于新兴科技创业创造的新经济;

其三,是国家支持创新的财政政策体系和支持创业的科技金融体系。

这三大体系,驱动数字科技的创新创业,创造数字产业;驱动数字科技和数字产业服务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驱动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等,实现全面的创新创业,建设创新型国家。

围绕着这三大体系,其微观的创新创业机制包括四个链构成环境:

其一,从研究开发到科技创新创业,是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多阶段构成的创新创业链,即“科创链”;

其二,针对“科创链”的投资,是由研发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等构成科技投资链,即“科金链”;

其三,政府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由支持研究开发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移政策、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等构成的政策链,即“科政链”;

其四,为了规避巨大不确定性,针对科技创新创业过程阶段增值服务,提高科技创新创业的效率,构成的服务链,即“科服链”。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在这一指引下,应以“科政链”优化政策环境,以“科金链”激发科技金融动能,以“科服链”赋能“科创链”形成价值倍增机制;立足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依托数字科技孕育的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精准契合新时代技术创新规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