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合作 / 海外学习与外事交流 / 交流感想 / 访学项目 / 正文

校名:

QS学校排名:

QS专业排名:

MIT 奚大有


2021-04-20 浏览

校名 学校排名
专业排名

2019年,我十分幸运在世界经济学的殿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访学活动。本文将记录此行的感受、收获与成就,以答谢复旦经院给予我的机会,并与诸位经济学爱好者们分享我的一点思考。

 

从畏惧到激情:顶尖学府MIT如何教学?

在进行访学之前,我对MIT的全部想象还是“一群曾今的奥赛金牌带着一群新的奥赛金牌在艰深的数学中披荆斩棘”。但真的开始在MIT经济系甚至数学系的学习后,我发现MIT的课程在技术层面的“难度”很低:局部来看学习曲线很平缓。同时,其教学方式与内容给予学生极大的舒适感,并让知识极具诱惑力。在这一环境下,我对将成为课程垫底的畏惧感很快消散,并对经济学学习燃起了更大激情。MIT是如何让学生学得又多又好的?下面将精选几条观察进行分析。

 

第一个问题,学什么内容。面对庞杂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学生究竟需要掌握什么?MIT的回答是:用特征事实串起一系列能还原(reproduce)现象的基准模型。特征事实,即一些待解释的重要variation(如收入为什么在国际、国内有差距?)以及恒量(如卡尔多事实);基准模型,大多是一些极简的数学模型(toy model),比如两期的非随机的离散模型。它们能让学生轻松从假设推导出一些命题即洞见;回答中的关键词是“串”,即提供motivationMotivation让教学拥有逻辑:为何学模型?系统性地解释一些普遍的现象。如何理解模型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发明是用于解释先前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如从基础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到时变风险溢价是为了解释股票收益可预测性。如何建新模型?选取与变换假设,精简但准确地还原未被解释的特征事实(puzzle)。如Xavier Gabaix最新的Behavior-Macro理论就是将“锚定”加入原先各模型,成功还原了养老储蓄不足等特征事实。从而,数学在这里的课堂上是“必要的”、“伟大的”而不是“煎熬的”。学习的内容是有意义的,即符合人类好奇天性的。

 

第二个问题,通过什么来学。就我看来,MIT的课程设计通过 “资源优化配置”、“激励相容”两大原理实现了一个目标:让修完课的学生能舒适地应用理论与方法,即进行理论推理与实证研究,而不只是记住了理论与方法的描述。资源配置方面,MIT的课程分为五大块:讲座、问题集、课外阅读、复习课与office hour。老师的优势体现在拟写slides方案、阅读清单、pset的方向与拓展性答疑上。而助教这一要素也被深度利用,其优势在于实现老师的方向性目标、开展技术性内容的复习拓展与补漏型答疑上。他们各司其职,让MIT的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就又符合了第二个原理“激励相容”。现考虑一个双曲贴现的理性学生,她在绩点、深度学习课程内容、外部机会(实习、娱乐等)三者中权衡取舍,同时承诺机制不完备而不能完全自控。学校如何最大化她的福利?在“资源”提质与丰富后,深度学习课程内容这一利于个人长远发展的选项诱惑力提升。因此,这一利在未来的维度得到重视,“期末突击考后忘光”情况有所缓解,学生的整体福利将得到改善。何谓提质?拿pset的设计举例,其在结构上是在一小问一小问地梳理当前专题的逻辑,随后还有数据分析、文献梳理等问题需要应用理论。为了快速与高质量地完成它们以取得高分,学生就被引导至深度理解课程内容。稍比“应付作业”多花一点点时间,就能掌握精彩的知识,有谁会不爱学习?因此在MIT,超过考核标准学习并与老师讨论是常态。

 

第三个问题,学的过程。MIT与哈佛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强。首先是有积极提问的氛围,且主要是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比如学生提出不同解释或者理论解释不了的事实。在回答中,老师能快速地将自己的理解或前沿研究的结果传达给学生。比如讲完新古典增长模型后,同学们都困惑这种假设离奇的模型有什么用,Angeletos就指出:经济学关心的是假设与结果的关系而非结果本身、弱(少与简单的)假设得弱(基础的)结果,反之亦然。短短一句令人茅塞顿开。其次,老师在进入一个新理论或一个解释之前,均会积极地先让同学来谈看法。比如,提到典当行这一质押式回购的原型时,我作为中国学生就被提问怎么理解这一现象在市场不发达下仍旧存在。教学相长大抵如此。

 

从怀疑到使命:西方经济学的局限与力量

在访学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所谓“西方经济学”的局限与力量:结论永远是“错的”,不过有些暂时有用。但经济学方法论是拥有远大生命力的。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也从纠结于个别理论的荒谬性中解脱出来,形成了“应用经济学强大工具,为理解世界贡献力量、为经济学正名”的强大使命感。

                                        

在大牛的春风化雨中,我感悟到:“经济学”是一个三元组(假设、implication/命题、实证证据)。从假设到命题的过程是严格的,也是创造性的:克鲁格曼就是轻轻一用垄断竞争模型的新假设,而开启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时代。那无论是行为经济还是中国特色,与“经济学”从来都不矛盾。一切现象,终究可以通过新的假设组合去reproduce,即得到一个系统性的解释。恰恰是经济学对明晰性的要求,能倒逼我们从这个复杂世界中抽象出与特定现象相关的核心力量或机制:他们不可或缺地使现象能在理论中被还原。“脱离现实”恰恰是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智慧:找到基准-找到系统性偏离的证据-抽象新假设得到新基准。比如,我们如何理解企业投资行为?托宾Q理论是基准,然后实证发现定性结论正确但理论中的调整成本参数需要取异常值。如果没有理论,就没有puzzle。而这一puzzle又让学者的目光聚焦于潜在假设集中的无限借贷假设,提出融资约束理论。而现在的前沿研究又将融资约束进一步内生化(Lian and Ma, 2018)。至此,无限繁杂的投资行为的中枢就被掌握住了,而对新的偏离的研究又提上日程。比如非理性企业的问题,学者尝试从更深层的信息差异,乃至诠释差异(Schwartzstein and Sunderam, 2019)来理解。总之,这是一条可靠的逼近一个好解释的路径,而且每次提出洞察不用从零出发而可以用现成的理论框架。

 

再回顾国内流行的“货币超发”、“资金空转”等等词,就可见科学性的差异。基于没有普遍性的、定义不清的概念,用类比式的方法建立故事,然后根据故事来决策,是令人遗憾的。比如拿通用理论映照,“资金空转”其实是建立最优资产组合的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为何出现夹层中介?大行非市场化运作、没有信评能力等等假设就可以被考察,相应政策含义也就不同。对比而言,美国的经济决策科学性较高。比如MIT教授就曾直接主导奥巴马医改、纽约市入学志愿填报机制设计等。中国当然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不同的目标权重,比如我们并无“自由选择后果自负”的政策取向。但为了更好决策,使用“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建立拥有更丰富政策选择空间的模型以科学地研究经济问题,仍旧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从务实到探索:我的成就与遗憾

在“从消防龙头喝水”的同时,我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品尝了一些遗憾。首先,我立足课堂,以优异的成绩(5A+2A)完成了所有课程。A+的课程中不乏数学系实分析、本科生高宏等硬核课程。同时我还旁听了博士生的动态优化课,取得A+。课程的心得在上文中已有所涉及,这里想额外记述一次发展经济学的课程project经历,追忆一下我曾今热爱的发展经济学领域。在这一project中,我与北大国发的一位同学合作完成了一份研究计划。通过先前扶贫调研实践的经历,我了解到“扶志”是扶贫工作中确实重要的一环。与发展经济学主流文献相比较,发现文献更多聚焦于“信息干预”,而“志向、信心干预”是空白。但为了为研究找到更深刻的意义,即理论贡献,我朝两个方向努力:提升问题的重要性、找到“扶志”更深刻的理论内涵。在问题的重要性方面,我通过比对发展谜题库与过去调研中微观洞察,意识到“为何与Solow模型预测矛盾,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反而等于甚至低于发达国家”是一个好问题,它重要且与 “扶志”后提升投资的经验相符。同时,在哈佛旁听时积累的前景理论也为我提供了理论上的突破口:如果假设贫困户服从前景理论,那么当人们持续穷的时候,往往将参照点置于维持当前生活,而导致发展停滞,投资率低。而若把他们人生的参照点通过干预右移,即“扶志”,就可以让他们在短期内从风险厌恶转为风险热爱!通俗的说,就是“这辈子不能就这么算了,必须拼一把,屡败屡战”。他们也就能开始提升投资,进入发展轨道。有了这个构想后,通过与有深厚文献积累的北大同学合作,我们定位到了“看不同(励志的vs休闲的)电视节目”作为田野实验干预手段,写就了研究计划。这份从motivation,理论到可行的实验一气呵成的计划得到了广泛好评,并让我斩获A+

 

其次,在研究助理方面,有收获也有遗憾。由于我在Alp Simsek教授的三门课程上的突出表现,我被主动邀请在寒假期间担任其研究助理。工作主要涉及为其理论模型提供实证证据,包括motivate假设与验证模型implication等。在几个任务中,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通过综述找开放数据库、分析影响结果的模型外因素并规避等。老师的反馈修正了我的一些盲区,如统计分析前要对数据生成方式、分布等进行掌握等。尽管这次工作比较顺利,整体来看在RA方面我还是较为遗憾,主要体现在暑期找到没有合适的工作。归因下来:研究能力储备不足、不尽早海投、不适时扩大搜寻面等共同导致了这一遗憾。深层次的,我该慌时不慌,不该慌时慌的行为模式导致了这一结果。过往应是Lesson而非自责的负担,一段劝诫式分析如下:该慌时要慌,必须早准备多准备, you deserve it(准备)。不该慌时不慌,适时拒绝情绪、潜意识这些粗糙的统计性判断,恢复与保持积极心态。

 

 

结语

过去一年,在被负面情绪包围时,我常回看《开讲啦》颜宁教授那一期。引用结尾一句旁白。在古希腊的神话里,众神之王宙斯给予做好事者的奖励是:把他带到神殿里,打开一扇窗户,让他看一眼宇宙的奥秘。MIT的访学之行确实让我看到了一眼经济世界的奥秘,让我同时看到了前路的渺茫与光明。我将继续这段旅程,无问西东。

 

 

                                                                                                                       奚大有

                                                                                                                       2020/5/4

相关项目更多>
  • MIT 崔怡昕

    崔怡昕MIT总结汇报     我于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参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院级访学项目,作为Special Student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在这四个月的学习生活中,我深入体验了美国顶级高校的本科生教育...

    查看详细内容 >
  • UCB 于皓亭

    我自2022年8月前往UCBerkeley进行交换,体会到了国内外顶尖高校在教学、生活方面的不同。就课堂而言,与国内不大相同的一点,就是课堂的互动性。课堂上,学生有什么问题随 时可以直接问,同时,老师在教学时,也...

    查看详细内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