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

55664251(本科生)

65643132(研究生)

65741490(学生党建)

65643970(就业/生涯发展)

65643131(三助/国际学生)

-Email:

econinfo@fudan.edu.cn(本科生)

econgraduate@fudan.edu.cn(研究生)

econcareer@fudan.edu.cn(就业/生涯发展)

地址:国权路600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310室


首页 / 学生天地 / 经院人 / 正文

经英人物丨陆家桢:探索——剥开历史的洋葱

  发布日期:2020-01-08  浏览次数:

陆家桢,男,汉族,1998年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获国家奖学金,目前保送本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陆家桢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在班级和学生组织中认真负责,服务同学;同时他阅读广泛,打下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勤奋与懒惰并存,自律与任性共生,值得一说的也就是好的品质占据着上风。”当被问及自己眼中的自己时,陆家桢这样回答道。

或许勤奋与懒惰,自律与任性共存的矛盾多面并不是独属于他的特质,但如何制衡自己心里的“天使”与“魔鬼”他却有他的独到之处。而在勤奋与自律构筑起的有条不紊的生活里,在陆家桢的故事里,阅读是不容忽视的主角。在阅读中,他汲取先哲深邃的思想,丰满自己的灵魂。

阅读——始于热爱

阅读,与其说是陆家桢的爱好,不如说是他的习惯。他早已在日复一日地书海遨游里把阅读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便在升学压力巨大的高中时期,他依旧保持着每周阅读的习惯。进入大学之后,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拓展了他的求知领域。政治经济学与哲学逐渐成为他最为专注的两个部分。

“源于从小带有的对党和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情感认同上升到理论认同,将这个认同和专业相结合”,陆家桢的阅读兴趣很自然导向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陆家桢也认为,“本身从方法论和理论解释力而言,政治经济学就具有相当的优越性,而且就理论作为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而言,政治经济学也有着不输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美感。”

对政治经济学的认同与欣赏激励着陆家桢在这个领域不断求知探索。他在大一修读《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的同时,还结合自身专业重点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他又将厚达900多页的《资本论》第一卷阅读了两遍。也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探索的过程中,陆家桢认识到哲学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还是理论内容方面都占有突出地位,“为了学好政治经济学,不得不学好辩证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的来源之一就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巅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另一方面,陆家桢表示,“也是因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强思辨性本身能带给我非常大的学习乐趣。”

从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开始,到经典畅销的《理想国》,再到代表着形而上学巅峰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间承接费希特选集性质的《自由的体系》,再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辩证法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小逻辑》《精神现象学》)。他说,他阅读过的名著其实只能算是浩瀚无边的哲学海洋里的一点皮毛,“基本局限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更广阔的哲学世界还有待他去探索。

探索——不断收获

像一位旅人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领域穿行,陆家桢的过往体验里的确有跋涉的艰辛,但更多的是翻越峻岭后邂逅一番壮丽美景的快乐。

“政治经济学强大的现实解释力给了我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再去观察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会清晰很多,眼中的世界不再只是混沌的表象。”

陆家桢认为政治经济学对于直接经济现象起到的作用与康德所言之时空形式对感性材料起的作用是类似的,都完成了一种对后者的整理。对于他而言,这种理论性的中介掀开了经济运动表面神秘的斗篷的一角。他收获了一种更加清晰理性地发现世界的眼光。

“学习哲学是对逻辑思维很好的训练,我想,不光是有助于经济学学习,对其他学科也是吧。”

谈及学习哲学的收获,他坦言,自己学习哲学的目的主要是锻炼思维与掌握辩证法,并没有搞懂德国古典哲学的野心。而锻炼思维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哲学让我的思维更加有逻辑,逻辑联系能力更强,看问题也更加宏观全面,可能还有一些暂无法言说的好处。”

而随着对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的了解不断深入,陆家桢愈发感觉到“他们让我对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由衷的热爱”。在攀登政治经济学大厦这座恢弘大厦的路上,他在艰苦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愉悦,获得了许多感性的审美体验。由此也激发了他无尽的的学习热情——“人们常说数学之美,我想是同样的道理。”

规划——时间利用的产出最大化

在学习压力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兼顾学习与阅读习惯,陆家桢笑称,面对这个抉择,自己的理性人思维暴露无疑。在他规划的过程里,“关键是在于时刻区分轻重缓急,牢固树立机会成本观念,事情总是很多的,时间总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一定约束条件下把时间利用的产出最大化。”

陆家桢习惯以周为单位安排自己的阅读计划,“对自己想学的划一个范围,预估一下读完这些内容需要多久,安排一下学习顺序,然后刚性规划和弹性调整相结合。每周三省吾身,本周的计划完成进度如何?下周有哪些事务要做?应该怎么安排下周的读书学习?”在此之余,“保持所谓阅读习惯的首要前提却并不是技术性的方法,而是阅读热情——能激发自身强烈求知欲的,只有真正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而在阅读之外,音乐剧也是陆家桢的爱好之一。他回忆道,他观看的第一部音乐剧是《歌剧魅影》,但在此,他强烈向各位同学强烈推荐《悲惨世界》10周年版与《伊丽莎白》2001年版,慷慨激昂、动人肺腑。

实践——责任与担当

“更多地了解社会”是促使陆家桢投身社会实践的动力。在陆家桢看来,“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是读万卷网文小说,行万里路也不是随便旅游观光,而是切切实实地去了解当地社会,了解其发展和成就,体察其艰辛和困难,关心社会,自觉承担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祖国广阔疆土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实践的足迹。在实践中,他全面调查,见证时代脉搏下一方具象的土地的改变与进步;深入当地生活,体味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人们路途上的酸甜苦辣。在陌生的、更广阔的天地里,他与真实的社会有了更加全面的接触。而在切实了解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原本仅仅从书本学习中产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作为实践负责人,他的责任与担当也在一次次地为队员细致考虑,尽可能使实践平稳进展。

心怀一腔热爱,承担一种责任,拥有一份自制。

陆家桢在勤奋与懒惰中取舍,在自律与任性中平衡。

在浩瀚书海里探索,汲取的先哲思想都成为了丰满他灵魂的养料;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获得的生命体验强化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