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友服务 / 品牌活动 / 新经济学人沙龙 / 正文

“新经济学人”论坛第二期--中国金融改革:过往与前瞻暨杨凯生《金融笔记》新书发布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17-04-07  浏览次数:

2017年4月1日下午,“新经济学人论坛”第二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中国金融改革:过往与前瞻暨杨凯生《金融笔记》新书发布”。

主持人《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

本次活动由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主持,她首先进行了开场致辞,对各位到场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及他的新著作《金融笔记》。她先简短勾勒了杨行长几十年的辉煌生涯:杨行长1985年加入工商银行,1999年到2005年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总裁,这个阶段中国银行业被海外机构认为技术性破产,而杨行长当时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力挽狂澜把工行变成可以重组、上市的银行;在2005年到2013年杨行长担任工行行长的这段时间中,全球经历了1929到1933年后最重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在这个危机中,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中杨行长和他同事一起把工行变成了宇宙行,这是一段令人特别感怀的历史。2013年杨行长荣退,成为一位学界人士,成了整个金融界、公众界最受欢迎的一位业界领袖。《金融笔记》这本书则通过杨行长的视角记录了1999年到2016年中国金融改革、金融变迁的历史。她指出,本次活动不仅要回顾过去几十年中国银行业、金融业的改革经历,还要展望未来金融市场的改革空间,包括如何解决影子银行问题、金融科技如何改变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等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诗一致欢迎辞

接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诗一进行了开场致辞,他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举办平台——“新经济学人”。这是由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联合第一财经研究院共同发起的一个平台,以复旦经院校友和全球优秀学人为核心,汇聚全球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著名专家,围绕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全球相关热点话题展开专题研讨。去年已经搞过两场活动,分别聚焦“金融创新和监管”、“汇率的本质”这两个热点话题,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陈诗一提到,目前复旦大学正在进行双一流建设,经济学院也正在推进理论经济学上海高峰计划建设,并在积极筹办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这样的高端学术活动,通过汇聚学界、业界和政界经济金融学人的交流研讨,激荡起思想的火花,提供真知灼见,对提升学院影响力,助推复旦大学一流经济和金融学科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次活动主题关于中国金融改革过往和未来,非常荣幸地请到杨凯生行长,杨行长是中国金融界的领军人物,风云人物,他的《金融笔记》记录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这次活动还请来了很多业界专家、学者,陈诗一副院长对大家的光临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复旦经院的发展。

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进行特别致辞

此外,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进行了特别致辞。他首先向大家的到来表示了欢迎,感谢主办方邀请自己来出席这样一个特别的新书发布会。接着他讲述了作为一个比较早的读者拜读杨行长著作的一些感想,他用四个字来概括这本书:“广、深、真、慎”。第一,虽然它不是系统的学术专著,但是涉及面很广,从资产管理公司到金融改革,从国际金融危机到互联网金融都有所覆盖。第二是深,这个深不是艰深难懂,而是他深邃的、系统性的思考。比如对银行改革做四大方面的思考和评价,都是很深刻的。第三是真,这一点是整个学界最缺乏的,而这本书很多篇章都透露出这样的风格,比如说它讲到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实体经济是不是对立的,杨行长很真实地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再比如2011年标普评级把美国从3A降到2A+,我们欢欣鼓舞,而他冷静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是慎,这本书的结后语提到“坚持辩证法,不说过头话”。其实真正不讲过头话这是很难的,现在理论界语不惊人死不休,企业家也是有很多豪言壮语,而这本书坚持了基本的慎。这本书的风格特别鲜明,文风浅白又流畅,不失专业又通俗易懂,是非常难得的文风,也与人民出版社提倡和推出的作品风格是一致的。最后他介绍了人民出版社的历史,人民出版社是党最大的出版社,1921年7月中共成立,9月份总书记陈独秀、宣传主任李达就设立了人民出版社,开始出列宁全书,可以说人民出版社是和党同龄的出版机构。苏联解体之后人民出版社便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出版社。除了政治之外,人民出版社在学术出版方面也很强,特别是历史和哲学;同时经济、法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所以借今天杨行长新书出版这样一个契机,辛广伟代表人民出版社表示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够把复旦优秀成果通过自身平台推广到中国和世界。最后他再次感谢了主办方,感谢杨行长把这样一个优秀作品交给人民出版社。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做主旨演讲

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下,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做了主旨演讲,他衷心感谢了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复旦经济学院、第一财经研究院、人民出版社,以及其他很多值得感谢的单位和朋友。关于为什么为新书起名为《金融笔记——杨凯生十六年间笔录》,主要是因为这本书里的文章大部分是从他1999年担任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和后来担任工商银行行长、以及退下来两三年间所写的一些文章中挑选出来的,而这近二十年正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杨凯生行长做了简要的回顾。上世纪90年代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在总结了那场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后,我国中央政府决定要加快我国银行业的改革,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并从几大银行中整体剥离一块不良贷款交给这几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同时趁此机会卸下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历史包袱,用时间换空间,给国企改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进入本世纪之后,利用资产负债表相对清洁的机遇下,进一步加快银行业改革,加快财务重组、上市,后来在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当中,由于我国银行业改革抢先一步,因而我国银行业表现的相对比较稳健,比较成功地应对了这一场金融风暴。在2010年以后,尤其是2013年以来,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又走到了世界前列。

从上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种质疑、讨论乃至争论从来没有缺少过,有一些到现在还存在,比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到底怎么成立的,他们有没有资本金、资本金从哪来,出资效果怎么样?当时银行为什么有那么多不良贷款?当时国有企业为什么有这样沉重的历史包袱,为什么要加快改革?银行改革、资产重组究竟付出了多大的成本,它的成本是由谁来承担的?它的成本在改制之后有没有得以覆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要通过金融危机解决大而不倒的问题,这个问题科学、正确吗?我国互联网金融是否会颠覆传统银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是需要加强监管,还是“ 让子弹飞”、让它们野蛮生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这些争论有一部分已经归于平静,还有一部分还继续存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还会出现,各种纷争也还会继续。作为这近二十年我国金融改革、银行业改革特殊阶段的参与者、见证者,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个阶段自己的一些认识、感知整理出来,因为他相信任何一个宏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一个人的看法、观点、回忆实际上都可以成为这个巨大的历史画卷的一块拼图,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东西作为一小块拼图填充进历史画卷中,而且如果大家都来做这件事情,那么能够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这一宏大的历史画卷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更真实全面。本着这么一个想法,他接受了人民出版社的建议和支持,出了这本书,所以他特别感谢了辛广伟总编辑,感谢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曹春女士。具体说到这本书的内容,他用五个章节的小标题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即资产管理公司的原原本本、商业银行改革的零零总总、国际金融危机的两两三三、互联网金融的是是非非、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他强调,思想方法要端正,浮躁忽悠的习气不可讲,盲目追求新术语的态度不可取,要坚持辩证法、不说过头话。最后他表达了对各位专家、读者对本书的评价、批评与指导的期待。

圆桌讨论一

圆桌讨论二

接下来,活动进入圆桌讨论环节,圆桌分为两个环节,第一节主要是银行业专家的讨论,重温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历程,展望银行业未来的发展变迁。本环节邀请到了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吴俊先生、上海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万建华先生、华瑞银行董事长凌涛先生、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麟先生、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孙持平先生、海通证券总经理瞿秋平先生、汇付天下总裁周晔先生参与讨论。第二节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探讨整个中国金融改革的大图景,本环节请到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先生、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先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先生、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张越女士、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葛俊先生、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先生、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先生参与讨论。各位学界、业界专家由衷地表达了对杨凯生行长为人处世以及著作的钦佩和赞赏,围绕着杨行长书中所展现的中国金融改革画卷展开了热烈、真诚的讨论,会议在和乐融融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