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十一——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1-12-05  浏览次数:

2011年11月29日下午15:15—17:00,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汪立鑫副教授主讲“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之理论发生学考察:内核、体系与评论”。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老师主持了研讨会,经济学系的各位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首先,汪老师回顾了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背景: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再到新政治经济学。汪老师认为:从广义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中能看到各种子分析框架,包括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新政治经济学政治的分析框架等。新古典经济学是一种非合同的、技术的分析框架,此后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是合同的、制度的分析框架。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研究大多是对一些个别的具体的制度进行单独研究。在这两种经济学中,都回避了政治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而新政治经济学对新制度经济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对经济研究假定进行了逐步扩展,并开始考量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对研究范围也进行了逐步放宽。

接着,汪老师对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疏理。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中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通过公共选择和政治决策的手段来影响经济。此处的公共选择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政治活动或公共选择确立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规则;二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社会成员通过政治活动或公共选择形成具体的经济政策。学者在基本经济制度及制度变迁方面做过不少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像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就包含政治经济学因素——国家理论与意识形态理论,而萨克斯、胡永泰和杨小凯就经济转轨与宪政转型问题也做过深入的探讨。在政府经济干预方面,诺德豪斯等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也可作为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例证。

这些理论研究可应用到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之中。对此,汪老师分别进行了举例说明。例如:政策变化可视为公共品,公共产品提供成本分担上的利益冲突是公共品问题的实质,由此也可解释在这些政策变化上的不作为或拖延问题。国家规模、再分配问题和劳动力市场干预政策也可通过微观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同样的,宏观宏观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也可用于解释利益冲突导致政府政策的时间不一致、再分配与经济增长及公债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汪老师就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发展历程与成果进行了点评。汪老师强调:新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与发展,它由原来的“一般经济均衡”分析扩展到政治与经济的“一般均衡”分析;在个人的偏好中引入了对意识形态和伦理偏好的考虑;运用了较为精密的现代分析工具;概括和凝炼出特有的一批核心范畴,如特殊利益集团、寻租、中间投票人(定理)、一致同意的宪政规则等。此外,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阶级分析范式也应补充亚层次的利益集团分析,也需要引入更精密的现代分析工具。但是,新政治经济学在理论上仍存在着相对局限:仍然囿于个体主义方法论,囿于西方视野,囿于新古典框架的均衡分析范式,使得难以揭示社会动态演化的内在逻辑;还没有形成基于这些核心范畴的共识性的理论框架,与新制度经济学相比仍显得不成熟。

在汪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之后,李慧中老师、张晖明老师、李洁明老师、严法善老师、马涛老师、戚顺荣老师、孙大权老师、高帆老师等就相关问题与汪老师进行了交流,例如:如何看待中国不同时期储蓄率的问题,如何理解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再到新政治经济学的演化时代背景问题等等。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