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第56期:政治经济学回归:特征事实与引申含义

  发布日期:2016-06-03  浏览次数:

2016年5月24日,经济学系举行了“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第56期学术会议,本次会议由高帆副教授主讲“政治经济学回归:特征事实与引申含义”。经济学系主任张晖明教授、王弟海教授、车嘉华教授、戚顺荣副教授、张涛副教授、孙大权副教授等老师及经济学院的同学们出席了此次会议。

高帆老师首先阐述了本次讲座主题的提出背景,即在在经济学说的演进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的兴衰是如何发生的?这种发生机制是否导致了“政治经济学回归”?与此相连带的另一问题是: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而言,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命题是成立的,那么这个命题的学理基础是什么?此次讲座即试图从理论演进史和中国实践史两个维度出发,对政治经济学的回归及当前中国经济学说的选择逻辑进行阐释。

在经济学说演进维度,高帆老师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逐步取代封建社会、以及大一统的“道德哲学”开始向细分社会学科认知的转换,这种学科具有社会嵌入、价值判断及制度反思等特征。十九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及由此拓展的市场秩序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定,且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产生的示范作用,这催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向主流经济学的转型,此种转型将经济学聚焦于制度给定背景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经济学研究的数理化表达和“科学化”,但也导致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特征被削弱。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新制度经济学体现出社会嵌入特征,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现出价值判断特征,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现出制度反思特征,这意味着经济学说演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政治经济学回归。政治经济学回归意味着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研究视域或方法论的拓展。

在本土实践演进维度,高帆老师强调: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秩序重建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总量增长阶段,与上述两个阶段相适应的是斯大林政治经济学和新古典综合经济学的引入。现阶段我国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这需要我国在政治经济学回归的背景下构建与此实践相耦合的经济学说。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异质性”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的经济制度变迁;目标取向从总量增长走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对市场机制的再认识;外部经济政治秩序给定下的大国发展等。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命题,建构新格局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指引中国经济实践并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中国贡献。

在高帆老师的主旨报告之后,与会老师和学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激烈讨论。经济学系主任张晖明教授指出:理解经济学说的分叉应注意人类文明的思想产品建构是有分工的,人类社会自身的社会关系体系本身使政治学和经济学分离开来,人类文明进步在学术上的体现即是学科的分化及综合。回到实践中,政治经济学可以回答效率和公平兼顾的问题。王弟海教授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效率是成功的而马克思主义对公平的分析具有特点,当前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逐渐突显,这意味着学术研究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有道理的。孙大权副教授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是一个长期过程,主流经济学是今天才有的称呼,另外应关注斯大林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实践的影响时段。戚顺荣副教授、周翼副教授、张涛副教授、冯剑亮讲师、樊潇彦讲师、葛劲峰讲师等也围绕研究方法选择、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判断、中国经济决策的方式等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此次学术会议最后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