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二十三 ——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3-06-05  浏览次数: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2013年5月28日下午15:15-16:50,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特别邀请了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汪伟副研究员主讲,汪老师的讲座主题为“融资约束、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与中国低消费”。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老师主持了研讨会,经济学系老师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汪老师以中国的低消费之谜引出话题,按照背景介绍、理论模型、模型检验与传导机制分析、实证分析、结论与政策这一思路展开了对该话题的探讨。

在背景部分,汪老师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临着内外失衡的困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遭遇严峻挑战。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消费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如何启动消费需求一直是政策制定和理论研究的热点。汪老师认为,居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占比下降;二是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回顾当前已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多从居民的消费与储蓄行为上进行研究,譬如预防性储蓄动机、流动性约束、消费习惯、目标性消费、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等,然而将“消费与储蓄行为”分析作为消费占GDP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可信。汪老师的观点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愈加不利于居民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是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至今为止,对于导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微观机制鲜有文献探讨。分析这一微观机制,应该从中国经济的金融抑制与金融市场的摩擦入手。汪老师观察数据发现,企业融资约束的变化趋势与同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以及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趋势相吻合。他认为,融资约束对家庭的劳动收入份额造成打压,而且企业的借贷约束越强,这种扭曲就越大,劳动收入份额也就越低。

接下来,基于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收紧、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与消费率同步下降的中国宏观经济特征事实,从企业的异质性及其面临的金融环境差异出发,汪老师构建了一个包含国有和中小(民营)两类企业、而后者面临借贷约束与投资扭曲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校验模型现实解释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传导机制分析与实证研究。汪老师的理论与实证部分揭示了如下现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企业微观行为变动是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和消费率同时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信贷融资约束主要反映了国内目前支持国有企业的融资安排制度,这造成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和金融风险,又反过来强化了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的信贷安排。政府信贷指导也是造成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原因。

最后,汪老师指出,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极端重要,上述改革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重要途径。

在汪伟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之后,严法善老师、焦必方老师、封进老师、戚顺荣老师、尹晨老师、高帆老师、张涛老师、孙大权老师、冯剑亮老师等就相关问题与汪老师进行了交流,包括1992-2001年这一时段居民储蓄的GDP占比显著下降的原因、不同所有制企业融资数据问题、校准参数的合理性问题、融资影响劳动份额的动态机制问题、金融市场放开与影子银行问题等。此次学术报告会最后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