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二十四——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3-06-24  浏览次数: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2013年6月18日下午15:15-16:30,经济学系在经院514会议室举行了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经济学系张晖明教授主讲,主题为“遭遇大数据——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经济学系副主任高帆老师主持了研讨会,经济学系的部分老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首先,张老师以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引出本次演讲的主题。1946年,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诞生,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这台机器当时能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工作──每分钟进行200次以上的运算。至今为止,计算机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四个时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我们当前所处的人类社会是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传统的世界贸易由原子之间的交换组成。大部分的信息都经过人的缓慢处理,以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的形式呈现;计算机手段的采用使得各类信息被即时而廉价的电子数据传输所取代,这种传输将以光速来进行。在新的形式中,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

接下来,张老师从多个角度为我们阐释了大数据的含义。数据存储以几何级数增长:来源多样、类型多样、大而复杂,具有潜在价值,但难以在期望的时间内处理的数据集。从经济社会的角度看,大数据是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新型战略资源,是驱动创新的重要生产要素,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实然”世界、“虚拟”世界、“数据”世界将以相互“镜化”方式的存在。数据的分类具有多样性:图片、文字、数字、公式、画面记录、视频、开源信息等,这些数据类型都已转换为数据信息存储。另外,张老师从累积的价值、不会折旧、数据挖掘发现的新价值、数据挖掘学科的兴起几个方面阐释了数据作为资源的特点。张老师认为,数据科学的发展将带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变革,现代科技发展会助力大数据冲击;大数据研究可能的应用领域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引发一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革命。

然后,张老师具体讲述了大数据与中国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学科的建构包含三层:语言逻辑表达的“文字的经济学”、数理逻辑表达的“数理的经济学”以及运用数理逻辑建构的模型解释问题的“计量经济学”。在简要回顾了中国经济学现状后,张老师分析了中国发展的“个性因素”,譬如全球化潮流的态度与行动效果、非均衡发展方式与稳定控制管理等。张老师还讲到关于借助大数据手段研究中国经济学的数理逻辑以及建设覆盖新古典综合的“新兴综合经济学”的想法。

最后张老师谈到,所谓“中国经济学”并不是“中国的”经济学,而是以中国经验蓝本总结提炼概括的具有普世价值能力的经济学——对其他发展中国家、50亿人口的追赶型经济体具有指导价值能力的经济学。为此,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沉得住气,埋头研究三十年。

在张老师的学术报告结束之后,焦必方老师、严法善老师、马涛老师、李洁明老师、戚顺荣老师、杭行老师、尹晨老师、高帆老师、孙大权老师、冯剑亮老师、陈硕老师、方钦老师等就相关问题与张老师进行了交流,包括:如何理解数理经济学、如何看待大数据向生产力的转化、如何防范大数据时代的经济风险、如何把握电子商务等产业形态等等。此次学术报告会最后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