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复旦大学经济学“转型与发展”系列学术讲座 | 第140期:“Preferences with Cognitive Restrictions”

  发布日期:2025-02-27  浏览次数:

2025年2月25日13:30-15:00,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转型与发展”系列第140期讲座在经济学院泛海楼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Preferences with Cognitive Restrictions”。报告由复旦大学大学经济学院韦潇教授主讲,陈登科副教授主持。

讲座提出了多效用函数模型(CCPMU)及“完全可想象点”(CCP)等关键概念,展示了该如何在传统理性选择之外,为复杂决策行为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刻画。韦潇教授指出,传统微观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与完全偏好的基本假设,往往难以同时解释诸如“选择困难”“禀赋效应”“确定性偏好”以及艾勒悖论等常见行为经济学现象。为应对这些挑战,CCPMU模型允许决策者在某些情形下对选项做出“不可比较”的判断,从而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跨期决策、风险偏好以及大量选项带来的焦虑或犹豫。

随后,韦潇教授着重阐述了“完全可想象点”(CCP)的概念:当个体所面临的选择与其“当下状态”差距越大,越容易被视为难以明确比较的选项;而在CCP附近,所有选项则表现出高度一致的比较标准。基于此,多效用函数模型不仅保留了传统效用理论的核心优势,也为行为经济学中禀赋效应,选择困难,确定性效应等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思路。

在建模环节,韦潇教授介绍了针对该模型所需的一套公理体系,包括完备性放松、强单调性、强凸性以及“对不完全可想象的厌恶”等假设。他强调,该建模方法在保证理论连贯性的同时,也能更真实地刻画个体在面临复杂决策时的认知局限。随着个体所面临的选择集远离其当前状态,其对选项的可比较性将逐渐下降,这一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在讨论环节,韦潇教授结合阿莱悖论、确定性效应以及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分离等具体案例,展示了多效用函数模型在行为经济学中的实际应用。他指出,基于该模型,研究者可以更精准地解释个体在面对不同风险水平和时间跨度时的选择行为。在多效用函数框架下,每个效用函数对应不同的最优解集合,而综合多个效用函数后,个体的最优选择往往存在随机性或受环境影响。如果某一决策点也位于效率前沿内,则个体可能会保持现有选择,这与现实中的消费决策和投资行为高度一致。

讲座最后,王弟海、汪立鑫和陈登科等各位老师也对CCPMU模型的设计与应用情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强调,多效用函数理论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型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与经济情境时,展现出了较强的解释力和研究潜力,值得后续深入探讨和发展。

(由博士生梁珮滢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