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9日下午13:30-15:00,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作了题为“货币供应冲击、趋势性通胀和经济波动”的讲座,报告他所写的一篇论文。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主持,姜建强老师、张晏老师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殷醒民教授首先简短的说明自己对本世纪以来我国商业周期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解释,到底是货币冲击还是实际冲击?二是为什么要一直通货膨胀?殷教授在分析了我国自1990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以其同比增长率、我国自2002年以来本轮经济周期的利率调整轨迹以及我国1994年到2008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实际值与目标值(区间)对比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的货币冲击在经济周期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的看法,并强调由于我国的体制,我国控制货币货币数量只能是M规则(即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利率)。殷教授对我国学术界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争论得到一个基本的判断:我国的货币政策是顺经济增长周期调节的。
殷教授表明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产生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的货币需求量,物价水平也就趋于上升。我国在2000年到2007年期间,以现价计算,GDP总量增长了近1.5倍;M2增长了近2倍。M2增长要比GDP增长得更快,这就清楚地描述了物价上涨同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关系。并且,自1994年以来,我国M2实际增加值均高于目标增加值。殷教授指出,如果我们将2001年以来的M2增长率实际值与目标值偏差数进行累计,为14.2%。
接着,殷教授引用了国外在实证研究中得出的趋势性通胀的概念,并根据我国2006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数据,殷教授将我国自2006年第二季度以来的物价上涨判断为趋势性通胀。虽然目前没有人对我国趋势性通胀进行实证考察以及得出相关的界限,但是以国外的界限衡量,从实际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物价上升情形的确符合趋势性通胀。
在第三个部分,殷教授强调了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性问题。殷教授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所主张的时滞时间分析,表明一般货币政策的时滞在1年半左右,即货币政策的效应在政策执行之后的1年半才会发挥出来,这更加有利于我们对宏观局势的把握。在这一部分,殷教授还分析了我国自1995年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以及本轮经济周期中的投资与消费增长率的比较,得出我国的现实消费波动小于总产出的波动,以及投资波动远大于总产出波动的结论。
殷教授在分析以上国情之后,对我国本轮经济周期增长特征总结如下:一、固定资产和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力量;二、投资增长率要比消费增长率更高;三、政府小分增长率略高于居民消费;四、基于对银行贷款为基础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必然产生经济的更大波动性,一旦银行收缩信贷,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也就下降。这正好指明了货币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根源。
最后,通过分析,殷教授本文的结论为:一、货币供给决定价格,而不是产量。通货膨胀是一个内生变量,它对增长或其他与增长相关的变量做出反应;二、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如果政府奉行“反周期”政策,意味着货币政策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更,会导致经济周期的更大波动。
殷教授报告文章之后,引起各位老师和许多同学的讨论,殷教授也对在座的各位学生建议,做经济学的学术问题应该从我国现实的经济问题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