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 正文

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第184期:生产率分解、空间依赖性与长三角县域经济收敛:1993-2006

  发布日期:2008-11-28  浏览次数:

2008年11月25日13:30-15:00,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的张学良博士进行了题为“生产率分解、空间依赖性与长三角县域经济收敛:1993-2006”的讲座。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主持,张军教授,范剑勇副教授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学者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张学良博士首先介绍了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进行研究的一系列历史文献,学者们主要运用参数与非参数两类生产边界方法对于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进行分解。非参数方法不要求事先界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也不要求假设研究样本无效率分布,中国学者用得最多的非参数方法就是数据包络分析(DEA);而参数估计方法则考虑了随机误差的影响,学者用得最多的一类参数估计方法是随机前沿方法(SFA)。他指出,由于数据与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分解的结果有很大的差异;同样,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质量、样本时期的选择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对于中国区域经济是收敛还是发散,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甚至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结论。国内外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的大多数相关经验研究忽视了空间依赖性的重要影响,不过为数不多的一些考虑了空间依赖性的研究为在区域经济增长及收敛性研究中考虑空间依赖性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接着,张学良博士介绍了他为对现有文献进行拓展所作的最新研究:(1)区别于以有文献研究的样本空间,该研究在作者建立的长三角县域经济空间面板数据库的基础上,首次将生产率的分解聚焦在一个跨省市的区域——长三角地区的县级层面,样本具有独特性;(2)该研究计算出了长三角地区132个县市区的物质资本存量与人力资本存量,在基础数据积累上做了大量的工作;(3)在分析区域经济收敛时,该研究率先运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的相关技术,考察空间依赖性对经济增长的分解因素收敛的影响。

通过运用非参数DEA分析方法张学良博士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区域——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四部分,然后利用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技术,采用绝对收敛方程考察了经济增长率与这四类因素的收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平均而言,1993-2006年长三角132个县市区经济增长指数为4.81,其中物质资本、技术进步、效率改善与人力资本贡献的指数分别为3.18、1.52、1.13和1.23,物质资本所贡献的经济增长主导着各县市区的实际经济增长;长三角地区差距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而物质资本积累是唯一使得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因素;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并对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产生明显影响,本文建立的考虑了空间依赖的两类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表明,经济增长率与物资资本积累的收敛速度会进一步降低。

最后张学良博士指出:一方面,在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主导经济增长的因素仍然是物质资本积累,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两省面临着转变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是未来长三角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1993~2006年期间长三角县市区经济增长差距虽然在缩小,但是在考虑空间依赖性的影响之后,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明显下降,而人力资本、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的发散速度却明显加快。这表明,尽管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仍表现出明显的收敛趋势,但是人力资本、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溢出可能对长三角的经济差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随后,张学良博士和与会的学者以及学生围绕如何完善该研究的各项细节和进一步推进该研究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