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 正文

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第234期:大饥荒:1959-1961的中国人口

  发布日期:2010-03-24  浏览次数:

2010年3月23日13:30-15:0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的曹树基教授做了题为“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的讲座。报告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和范子英博士共同主持,章元副教授、吴建峰博士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关于1959-1961年中国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有关研究非常之多,但是中国政府至今没有公布三年大饥荒中人口死亡的确切数据,学者们推测或估计得出的结论相差很大。曹树基教授首先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简短的说明与评论,并指出,中国政府公布的历年人口增长率和死亡率数据,需要得到地方数据的配合或支撑才能更具说服力。也就是说,只有将研究深入到省以下的政区,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通过对区域死亡人口的认真求证,全国性的人口死亡数据才有坚实的基础。但是区域人口研究的过程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有鉴于此,曹树基教授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可行的修正,将其应用到省以下的区域研究当中去。

由于1953-1982年间中国县级政区有巨大变化,因此曹树基教授采用清代的“府”级单位作为分析的基本政区。这一方法目前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尚属先例。他以1953年、1964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地方志所载资料求出各府灾前、灾后的人口增长速度,确定各府的灾前、灾后人口,藉此再求出各府非正常死亡人口。曹树基教授将人口普查资料和地方志资料配合应用,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误差,尽可能精确地求出了大饥荒造成的各府人口损失,并藉此求得各省非正常死亡人口,进而求得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最后曹树基教授利用求得的全国各省非正常死亡人数和当地人均粮食产量进行回归,发现二者相关关系及其微弱,也就是说目前流行的关于大饥荒原因解释的“天灾”之说可能并不可靠。

报告结束后,范子英博士和陈钊教授分别作了总结性发言。范子英博士首先对曹树基教授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如何把大饥荒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和其他诸如地理资源禀赋、体制政策以及文化等诸因素差异正确的对接匹配好,将是一个细致而又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需要学者们的共同努力。陈钊教授认为,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我们应该更多的向历史学家学习,因为他们对历史数据特有的考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应该对手中的数据仔细加以辨别。在整个会议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提问,曹树基教授对复旦学生的好学务实精神赞叹不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