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复旦经济论坛 / 正文

复旦经济论坛第403期:Inclusive Banking,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 Cross-Country Evidence

  发布日期:2018-10-12  浏览次数:

2018年7月16日,复旦经济论坛第403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5室举行。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UK)教授Sushanta Mallick应邀做了题为“Inclusive Banking,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 Cross-Country Evidence”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副主任、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FIND)主任寇宗来教授主持,多位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本次论坛。

在学术报告中,Mallick教授分享了他的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以跨国视角研究了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同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监管对此的影响。Mallick教授首先指出,“普惠金融”的理念主张所有社会成员都应享有基本金融服务,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推广普惠金融、让更多的人获得金融服务已成为各国金融政策的重要目标。截至2017年,全球约69%的成年人拥有银行账户,没有银行账户的成年人总数约为17亿,主要分布在亚洲。

Mallick教授认为,普惠金融的推广将原本不参与正式金融活动的民众纳入金融体系中。尽管这些“新客户”难以获得融资服务,但他们也得到了储蓄等基本金融服务。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则增加了大量小额零售存款业务,这种变化可能会对银行业的运营产生影响。

在上述背景下,Mallick教授的团队研究了普惠性的金融体系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银行监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他们先对普惠金融同银行效率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模型以银行的效率指标为被解释变量,以银行所在国的普惠金融指数为解释变量,控制银行自身因素和所在国宏观因素。基于跨国的银行级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银行效率与所在国普惠金融水平正相关,这意味着普惠金融的推广总体上有利于银行发展。

渠道分析表明依赖批发融资、资金和收益波动性高的银行能从普惠金融的推广中获得更大的改善。国家层面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显著地受益于普惠金融,而在发达国家这种效果不明显。银行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则表明越是高效率的银行越能够从普惠金融的推广中获益。Mallick教授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新增银行客户的选择行为:新客户们更愿意将钱存在“好”的银行。

最后,Mallick教授对研究进行了总结。研究基于跨国数据肯定了普惠金融的推广对银行效率的提升作用。关于监管政策效果的分析表明:普惠金融在银行业务管制较少、外国资本进入限制较弱、资本充足性要求严格的环境下对银行效率的提升作用较强。基于分析,Mallick教授认为普惠金融对银行的作用主要来自于降低存款规模波动性,这使得银行可以将更多资金配置到风险和收益较高的项目上。

在提问环节,寇宗来教授指出:银行从零售存款业务中获得稳定的资金,提高可贷资金规模的同时又相对降低了对准备金的要求,银行的这种效率改善实际上是一种“穷人补贴富人”的机制。基于该看法,有同学进一步提问普惠金融应当如何惠及中下层民众。对于这个问题,Mallick教授表示:此次研究将银行的投资方向限定为“大”的项目,而实务中普惠金融还包括对小额贷款的推广,这一部分对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未来相关研究的重要拓展方向。

撰稿人:申冠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