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复旦经济论坛 / 正文

复旦经济论坛336期:文贯中教授:从吸收农村移民的能力看何为符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

  发布日期:2010-12-24  浏览次数:

2010年12月21日14:00-16:0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报告厅,美国三一学院、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清华大学政经研究中心特邀教授文贯中做了一场关于“从吸收农村移民的能力看何为符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的精彩讲座。报告由经济学院经济学系陆铭教授主持,经济学院及部分外校师生参与了讨论。

讲座基于“老浦西”和“新浦东”的城市化经验,前者是市场导向型的城市化,而后者是政府导向型,通过比较两者的制度主张和经济效应,文教授得出以“私有化土地制度、中外人口流动制度、地税和房捐制度”为主干的“老浦西”制度更具效率的结论。文教授指出,结合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具体国情,城市化应该注重吸收外来劳动力,而不能一味强调大量投入资本和土地扩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老浦西”制度的优点在于,通过人口集聚,服务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极大地解决了外来人口的就业问题,在建筑区面积上却没有太大的扩张,节约了土地;与此相比,“新浦东”战略由于户籍制度、土地财政的影响,不能很好地穷尽土地、资本、劳动力的组合,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也不利于人口集聚和服务业的发展。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教授认为城市化必须是一个允许自由进退的过程,而土地私有化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基础。虽然城市完全向外来人员放开可能会带来贫民窟的问题,但文教授认为这是城市化的必经过程,例如深圳模式中的小产权房,政府应当为其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规划,而不是取缔,因为这是市场适应需求而自然生发的对策,完成高度城市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文教授的独到见解得到了在场师生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提问参与讨论,气氛热烈。在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时,文教授从中国土地制度不改革,服务业无法发展,制造业不能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内需不足,产品必须出口的内部均衡视角加以分析,更是将外部失衡问题与城市化土地改革联系了起来。

讲座最后,经济学系陆铭教授有感而发,做了四点总结和点评,其中提及过去10年经济学家对改革所作贡献不多的现象,呼吁经济研究者关注实际问题,认真深入研究,能为中国改革进自己的一份力。

讲座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