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复旦经济论坛 / 正文

复旦经济论坛411期:尚未释放的中国经济增长红利

  发布日期:2019-11-29  浏览次数:

2019年11月29日上午10:00-11:30,复旦经济论坛第414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室举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教授应邀做了题为“尚未释放的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教授等各系所教师及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陈诗一教授先向与会的师生介绍了甘黎教授,并向甘黎教授颁发“复旦经济论坛”证书。随后,甘老师先分享了自己做学术的一些深刻体会,他希望中国的学者或者研究团队,应该能够专注于某一个研究领域持之以恒不断深耕,最终能够成为这个领域最优秀的研究者。他希望十年之后,学术界谈到他自己的时候能够称赞他在转移支付领域的学术成就。

接着,甘犁老师正式开始了当天的讲座。他首先向在场的师生展示了一些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一是中国的储蓄率比其他国家高的多;二是中国的收入差距(用基尼系数表示)变化。他发现这两个经济现状之间高度相关,即收入差距拉大后,居民储蓄率也会上升。在经过国际对比和提供一些文献证据后,甘老师总结到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当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恶化后,财富向富人集中,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消费降低,储蓄增加。

基于以上对经济事实的解释,甘老师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手段来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现在甚至为负,固定资本形成额投资的边际收益在下降。这些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找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甘老师认为通过转移支付促进消费增长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政策选项。

接着,甘老师通过一些数据分析展示了政府在转移支付领域增加支出的可能性。一是目前中国的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的占比与其他国家比较,无论是包含社保的大口径,还是只包括实物和现金的小口径,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目前“铁公基”支出在政府支出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在甘老师看来一些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和边际收益情况还值得再商榷,可以从中转移一部分支出到转移支付项目中去。

最后,为了检验关于提升转移支付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的想法在中国是否可行,甘犁老师在四川省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验活动。他设计并主持了两个“家庭振兴计划项目”:一是劳动收入奖励计划:这是国内首个类似美国劳动所得税抵免制度(EITC)的田野实验,通过对参与家庭提供一定的现金补助来观察对经济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二是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通过现金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两个实验均入选了2019年全球“大国攻坚——精准扶贫110个案例”。

劳动收入奖励计划的实验结果显示,每100元的劳动收入奖励计划显著提升了参与工作的人数0.1人,家庭每月的工作小时总数23小时,家庭每月的劳动性收入163元,每月消费124元。这些结果基本验证了甘老师的猜想。同时,甘老师认为在目前税收系统不断完善和条件下,大规模实施精准转移支付的技术条件也已经成熟。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成绩显著提高(数学成绩排名显著提高了4.06名,语文成绩排名显著提高了1.86名),差生受激励更大,以及贫困家庭子女成绩提高的更明显。

全长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与会的老师与同学不时就讲座内容提出自己疑问,甘老师针对这些疑问一一做了详细解答。本次讲座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