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学术会议 / 正文

2014年复旦大学动态经济学研讨会简报

  发布日期:2014-06-24  浏览次数: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2014年6月17、18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第三届动态经济学研讨会在经济学院201会议室召开,来自上海、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英国等世界各地知名高校的13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城教授主持了此次研讨会,经济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均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上海财经大学的孙宁教授讨论了车牌拍卖机制,并提出一部分车牌用于“摇号”,一部分用于拍卖是最适的。马里兰大学的Ginger Zhe Jin教授讨论了团队合作中的名人效应,并对团队合作中的“马太效应”予以证实。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陈明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传统的经济周期模型使用粘性价格的假设发现投资的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最主要的因素;但是这类模型不能解释为何数据中消费是随着投资的上升而上升的,这篇文章通过在传统的模型中引入耐久品的消费解决了这个问题。上海财经大学的何晖在文章中构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用来解释为何数据中工人搜寻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年龄之间是倒U型的关系。随着工人的年龄上升,有四种渠道影响工人搜寻工作的努力程度:工作能够带来的工资收益、工人的保留效用、工人拥有的资产以及工人的退休年龄,其中前两个渠道起到关键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何振宇的研究旨在应对重大疾病的冲击而建立的个人和公共的保险机制在中国的现状。基于中国2003-2008年间的个人面板数据,文章使用“Difference in Difference”的方法发现中国新的公共保险虽然没有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但是却能降低他们在疾病冲击时变卖资产的程度。新加坡管理大学薛静怡的报告研究了在随机需求中最优的分配机制,最优的分配机制需要在资源有效利用和公平性之间抉择。香港科技大学王鹏飞的报告试图在经济周期模型中分析逆向选择带来的多重均衡的问题。由于私人信息导致的逆向选择,经济中的个人通过自我预期而导致多重均衡的出现,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波动性较大的原因之一。

上海财经大学的李哲在研究中发现三次经济危机(1991,2001,2009)后的恢复速度都远远低于1985年那次危机后的恢复速度;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文章在对一个DSGE模型的分析中发现金融冲击是经济恢复速度变慢的关键因素。南洋理工大学的吴桂英指出资本的错配能导致TFP的损失,是国家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篇文章研究资本错配背后的两类原因:金融摩擦导致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的政策扭曲;使用中国企业的数据,文章发现金融摩擦导致的市场失灵能够解释中国一半以上的资本错配现象。香港大学的王杰邦在研究中探讨垄断能否增加企业的有效投资,或者竞争是否能为企业有效的投资提供激励。文章构建了一个企业间两期的贝叶斯博弈模型,发现竞争使得企业获得更少的信息,使得投资更加无效。通过一个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也发现更加集中的市场中企业的投资更加有效率。

清华大学连暐虹的文章研究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的不同风险态度。面对“低机会”物品时,文章发现了V型的风险态度,即社会地位较低和较高的人群都有较高的风险态度。而对于“高机会”物品,社会地位最低和最高的那部分人群的风险态度却变得很低。宾夕法尼亚大学李昱楠这篇文章在一个两期的世代交叠模型中考虑道德风险和最优长期合约终止决策对经济的影响。文章推导出两类结果:一类是稳定的均衡,就业和产出等在长期均衡中保持不变;另一类是周期性的波动均衡,就业和产出在长期均衡中周期性的变动。伦敦经济学院的张圣醒在报告中构建了一个包含影子银行和银行间回购市场的动态模型,主要研究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这个模型侧重于短期回购协议同银行长期贷款之间的期限错配,并且在均衡中内生地决定了回购协议的违约概率。文章发现抵押品的风险变动是2007-2008年美国回购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会议期间,多位老师和同学就相关问题与报告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也得到了有益的启发,了解到动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受益匪浅。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