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瑞银投资银行林宁、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李云、迪丰投资全泽讲授专业学位实务系列课程

  发布日期:2013-11-26  浏览次数:

后危机时代转变中的投资银行的结构与功能

11月15日晚,在经济学院201报告厅,瑞银投资银行驻香港执行董事、固定收益交易主管林宁校友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同学们主讲了一场实务课程,主题为“后危机时代转变中的投资银行的结构与功能”。

林宁校友先后任职于野村国际及雷曼兄弟公司,在投资银行界任职达13年之久,拥有丰富的外汇、利率、股票等衍生品交易经验,曾出任瑞银投资银行亚太区G7非核心资产固定收益交易主管,现任瑞银投资银行驻香港执行董事。

后危机时代:2008—2013

林宁校友首先指出,后危机时代不同于危机后时代,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原有的危机没有完全解除,而新危机却不断产生。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描述后危机时代的特征,宏观方面包括经济运行特征、国家监管政策以及行业特征。自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各国央行和政府正在从多方面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在新的形势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在悄然改变。而后危机时代的微观特征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业务和从业人员的结构性改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正式废除带来的银行混业经营直接推动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近年来极力扩张其表外业务,使得金融危机后的影子银行规模迅猛增长,银行的定义也随之变化。同时,从业人员数量的减少以及高管背景的结构变动表明银行正从过去的风险管理重心转变为以收益为导向。

投行在金融危机中的功能与转变

林宁校友继续介绍了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功能和作用。他以知名的期货经纪商MF Global为例,总结了它在2011年底破产的教训。该公司的CEO曾是高盛前董事长科辛(Jon Corzine),拥有传奇的交易员生涯记录。作为北美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MF Global因为一笔高风险的欧债业务操作使得公司亏损了好几亿美金,公司债券评级大幅跳水,直接引发了资金链的断裂,导致悲剧上演。由此可见,杠杆的创造和使用不当,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无法承受的风险。林宁校友还介绍了后危机时代中投资银行的转变,主要经历了从全能银行到非全能银行的业务瘦身过程。

投资银行的结构和功能

他结合自身丰富的从业经验阐述了投资银行的内部结构及职能。首先区分了Broker和Dealer在实务中的具体操作和角色作用,生动地刻画了双方不同的日常表现。投行作为做市商(Dealer)的一种,与传统的券商存在很大差异,它具有多项特殊职能,包括:提供解决方案,创造流动性以及引导金融创新。而商业银行也从投行业务创新中吸收借鉴,促使自身业务转变。林宁校友以房屋抵押贷款的例子,说明商业银行从过去基于信用调查手段来放贷的业务模式到新的金融工具的创造,改变了原有的产品格局。他列举了对冲基金买方和卖方在现实市场中的作用和区别。在与台下同学互动的过程中,林宁校友介绍了交易部门的产品,包括固定收益证券、货币互换、货币期权、利率互换、信用衍生工具、外汇奇异期权等。不同产品的交易员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而价格的变化都与终端需求者相关。

影子银行——衍生品与资金的关系

他指出,衍生品是当今世界融资不可分割的部分。衍生品区别于一般金融产品的重要特征在于其具有自我融资的职能,而其中的回购市场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杠杆作用。衍生品延伸了当今世界的融资做法。它不仅带来了新的融资形式,在企业的债务管理方面改变了原有的规则,更是直接刺激了产业投资。特别是多种形式的SPV,通过资产打包、评级和出售,满足了不同的投资者需求,便利了企业融资。衍生品不仅给金融实务界带来巨大改变,也给经济学理论带来一定冲击。原有的Black-Scholes模型虽然构造精巧,但在当下发挥的作用有限。

他总结到,后危机时代中新的金融产品不断崛起,行业创新层出不穷,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在讲座的尾声,林宁校友认真回答了两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对于利率互换(IRS)产品的实际定价方式给予了相关阐述,并为同学们进入投行业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林宁校友凭借其资深的行业经历和职场历练,给大家讲述了多个真实的投行业务案例,使同学们对投资银行领域加深了认识和思考。


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法律实务

11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第81期实务模块课程在经济学院205室如期举行。本次课程由李云先生主讲,主题为“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法律实务”。

李云先生为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其主要执业领域为房地产与建筑、证券与资本市场及争议解决等。同时担任上海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北京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争议评审专家等。

李云先生以其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运用一些具体生动的案例,全面详细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保险资金投资于养老地产的各方面,令同学们获益匪浅。

业务需求、机构和主力

李云先生首先介绍了保险资金投资于养老地产的大背景,他简练地概括为“三个三”。首先是“三大需求”,包括保险资金投资需求、养老产业发展需求、房地产行业发展需求。其次是“三大机构”,即保险资金进入养老地产行业所需要的监管机构,包括保监局,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划定红线;民政局,规定养老地产行业的设立与运营;住建部,规范房地产的开发流程。最后是“三大主力”,即保险企业、央企和传统房地产行业。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房地产行业,李云先生用精炼且形象的语言概括了房地产的开发流程,共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基础建设程序,包括土地使用权、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许可证和房产证的获取;第二是两架马车,资质准入和招投标流程;第三是3个主体,包括发包人、承包人和工程咨询单位;第四是4项制度,包括项目法人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

法规、路径、挑战和机遇

李云先生随后讲述了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的四大方面,即法规、路径、挑战和机遇。在法规方面,他指出法律不仅仅是对行业的规范,同时也对行业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他介绍了保险资金投资的相关法规,包括《保险法》、《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方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和改造保险资金运作比例监督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路径方面,他不仅介绍了相关的投资方式,还严谨地指出了各种投资方式运用的限制与投资范围,并说明了投资禁区。第一、不得投资开发或者销售住宅;第二、不得投资设立房产开发公司;第三,不得自行开发建设投资项目;第四,不得以养老地产为名,开发和销售住宅。在挑战方面,李云先生指出主要是概念的界定不明确,投资风险有跨界风险、合规风险、运营风险等。

课程最后,李云先生指出,虽然目前还存在各种问题,但进步的大趋势是不会变的。他鼓励同学们要把握机会,努力学习,并且关注国家大政方针,要有宏观视野,为今后金融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实务课程,李云先生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睿智的风范,通过大量的真实事例和经历,为同学们讲授了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地产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对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增长知识。

IPO因财务原因被否及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2013年11月19日下午,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实务模块系列课程第84期在经济学院205报告厅开讲。本次课程的主题是“IPO因财务原因被否及财务造假案例分析”,由上海迪丰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导师全泽博士主讲。

全泽博士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多年,在两个小时的课程中,他结合案例对我国企业IPO因财务原因被否和财务造假两类情况进行了详细讲解。在企业IPO因财务原因被否部分,全泽博士结合上海天玑科技、诚达药业等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被否案例,指出企业财务存在的三类问题,即毛利率异常、收入确认引质疑和盈利能力的质疑,这三方面存在问题将导致企业IPO难以获得通过。在企业IPO财务造假部分,他援引万福生科和绿大地两家公司的案例,说明企业主要通过虚增收入和虚增资产两种会计手段进行造假,并指出造假过程通常是首先洗钱,然后用作真实交易,最后假装实现收入。他通过对万福生科和绿大地两家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对比,指出证监会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在不断增强。

全泽博士结合丰富的案例进行讲解,使同学们对企业IPO过程中的财务被否和财务造假情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企业IPO上市中的财务问题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课程现场气氛活跃,笑声不断。全泽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强调会计知识在企业IPO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还建议同学们加强对会计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对会计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后,两个小时的课程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黄素青、包蕴琪、陈碧琪 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