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科阶段:在清晰的规划中,一步步厚积薄发
分享一下本科阶段的总体规划和四年具体时间线,每一年的学习和实践的侧重点放在了哪里?
对于我来说,从一开始选择UIPE专业就是有出国留学的打算,所以我本科四年的规划是相对清晰的。
大一时期我的重心放在了GPA和语言标化成绩上,托福首考108分。大二我开始做有实际价值的量化领域垂直实习,深化Python和数据分析技能。大三赴UPenn交流,在交换学期间重新考了托福(110+),并确定了之后硕士项目想选择运筹学方向。大四我主要是进行文书写作、面试准备和申请投递,同时补充修读了随机过程的数学课并加考了GMAT;我一共申请了12个项目,最终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的Operations Research。
在UIPE专业的学习中,哪些课程对学长影响最深?是否有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未来想要深耕的方向?
我觉得UIPE的专业课中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最主要有两门。
一个是刘宇老师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这门课作为UIPE专业的入门专业课,为大一时期的我奠定了对于经济学领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建模能力。
另一个是吴若沉老师的截面与面板数据分析,这门课对我非常有启发性,我对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开始产生是兴趣,如自己找散户数据分析股票市场,做出了一定程度上可靠的结论。我最终选择的运筹学方向,和数据分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核心课程包括优化、模拟、机器学习等等,回过头看当时截面与面板数据分析的专业课为我日后的选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分享一下本科阶段的实习经历?具体探索了哪些行业和哪些职位,这对于确定硕士申请方向有怎样的帮助?
在实习方面,我一共有过4段正式经历,其中两段量化的硬实习是最为关键的。
第一段是在一家期货公司做机构部实习生,大部分工作是整理研报和画ppt,也参与了一个小策略的设计。这段经历以探索为主,帮助我初步理解了行业逻辑。第二段是在北京一家公司的量化研究组做基金风格测算,对于宏观经济进行模拟,这段实习奠定了我对量化方向的兴趣。第三段我做了一段商业银行的外资实习,但是这段经历由于不是和量化强相关,最后没有写到故事线里。第四段是在一家外资私募公司做量化方向研究,以做模型优化为主。
在实习方面,一般来说申请国外学校时会写3-4段经历,最好有一段是3个月以上,最重要的还是在实习中自己做出了什么可量化的成果、学习曲线是怎样的。
在本科的学习和研究中,AI工具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商科生来说,怎样更好地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AI工具?
我个人认为AI工具在一些具体方面对于提高效率、优化产出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需要快速粗略地阅读文献的时候,可以运用AI对文章进行框架整理,提炼出重点结论和核心数据。另外就是在编程方面,AI可以完成数据做图,模块化后进行编程辅助、画项目流程导图等。总体来说,还是建议商科专业的同学多多挖掘AI工具,尤其是在编程方面,在工具辅助下可以免除重复性工作、快速提高效率。

出国申请:脚踏实地调研与做事,保证高执行力
在选择国家、学校、专业上的策略和决定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的Operations Research?
美国和港新的金融相关行业较为前沿,因此我比较偏好这三个地方。在专业方面,我考虑了金融、数学、金融工程、运筹学这几个方向,优先选择1年半到2年的项目(为求职留出时间),一共申请了12个项目。
考虑到开阔行业视野、探索后续发展潜力,我对将来的考虑是短期内留在美国发展。留美工作需要自身具有过硬的技能,这也让我对于量化的道路更加坚定。我觉得构建以后自己的人生主线、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选择合适自己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就是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对于留学,实习的具体作用是?在丰富程度和垂直程度上需要和硕士项目做到怎样的相关程度?
最关键的无非是两点,第一是做出行之有效的内容,进行有价值的产出。在实习的时候要做出有记忆点的事情,自己做好记录,同时把推荐信的事情落实好。
第二是要把故事线讲清楚,让面试官知道你是如何发现对一个行业的兴趣、学习关键技能、最后在行业内深耕的。
在整个留学申请中,有没有哪(几)次经历非常关键,对于录取有决定性作用的?
对于偏数理方向的未来发展路径来说,数学相关的学分非常重要,部分申请流程中需要你单独填写这些成绩。比如截面与面板数据分析、编程、线性代数、数学分析等,这些课的学分要修满并且努力拿到好的成绩。也建议如果决定申请相关方向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在大三下或者大四上补修相关的关键课程,来证明自己的数学能力。
在实际的面试过程中,我在本科阶段和同学一起合作的一段创业经历是被着重提问的。面试官对这段独特的经历比较感兴趣,问了我一些和公司运营流程以及感悟相关的问题。我个人的体感是,实际到了面试这一步,鉴于简历上和文书中已经完整呈现,不一定会对实习经历提问过多,实际更多是面试官想要了解你这个人,和你聊聊天。

多元探索:心态、兴趣、意义
曾经有过焦虑迷茫期吗?那段时间具体是因为什么焦虑,后来又如何找到新的方向?
刚进入大一大二的时候,可能会对未来发展的方向上有迷失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对于如何融入学校的评价体系达到自洽有迷茫的感受。我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脚踏实地去做调查、做研究,一开始可以广撒网,多去探索,多去做个性化的努力;后期明确自己的方向真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以后,做事有自源性的目的后,这些迷茫就会消解。
在课余时间发展了哪些兴趣爱好?怎么平衡专业学习和丰富的校园生活?
我平时会把踢球作为偶尔的调剂;我很享受一个人去旅行,享受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感觉,我会把一种语言锻炼到一个可以和当地人简单交流的程度。
平衡专业学习和个人生活的关键点在于,要知道自己需要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成果。在做到“足够”的程度时,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做一些额外的、发展自身能力的事情,可以在自己摸索过后来把握这个“度”。
在陷入和身边同龄人比较的漩涡时,如何情绪稳定,保持平和的心态专注自我?
这个世界上在不同体系里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大家一定要跳出学生思维的漩涡,最重要的是开始做事、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作为复旦人,大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是非常之人,才能做出非常之事。
如果只讲一件事,大学四年做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
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在本科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在这段和校园跑腿、二手交易相关的创业经历中,我们对于公司的运营流程有了很重要的了解(怎么开户,怎么和竞争者/合作伙伴沟通,怎么和官方沟通等)。我们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做了小程序、网站等等,和几个朋友一起磋商、一起处理合作、退出、冲突,一起面对各种问题的经历非常珍贵。

对于想申请出国的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和寄语吗?
第一是注重提升自我,大学是更加自由的平台,prove + improve 两手都要抓。学弟学妹们要做好“提升自己”和“证明自己”的工作。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是在任何阶段都要有开始的勇气,什么时候都不晚。
第二是面对迷茫时不要跟风也不要理想化,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做调查、做研究,对未来的自己负责,重要的是真的是开始。
第三,注意好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无效熬夜,有好身体才有好精力。
祝各位学弟学妹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