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文科建设】开启“本博融通”育人时代,复旦经济学院改革再升级!

  发布日期:2025-05-12  浏览次数:

随着新工科六大创新学院的悉数亮相,复旦大学新文科建设也迈出坚定步伐。

在科技热叠加经济增速换挡的当下,经济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如何直面学科转型的挑战,实现自我迭代升级?作为国内顶尖的经济学人才培养高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十余年来改革创新,立于时代潮头。

从2019年启动本科生“2+X”培养模式,到2022年开设“国际贸易+大数据”本科双学位,再到2025年即将启动的本博融通班,复旦经院始终坚持“厚植基础、赋予自主、个性成长”的人才培养理念。

你的好奇心决定了你的选择。十多年来,学院改革的核心方向未曾改变。希望来到复旦经院的同学,既能接受扎实的基础训练,又能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张军这样总结。

二十载厚积薄发,本博融通班今年启动

复旦教育教学改革3.0版的点睛之笔,莫过于“本研融通”的全面推进。对经济学院而言,核心举措便是设立数理经济拔尖班(本博融通)”。

该班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显著”的国际化、研究型人才面向理科试验班(相辉学堂)及经济学类专业开放遴选,入选者100%具有保研资格。

本博贯通班并非凭空而来,其前身为2005年创立的数理经济班。多年来,数理经济班以严谨的数理培养和小班化模式著称,对学生的数理基础有较高要求,吸引了大量理工背景优秀生源,即便来自文科,数学功底亦需扎实。

“我们从不认为经院的学生一定是文科生或者一定是理科生。我们本身就是一个文理交叉的存在。”张军强调。

复旦大学2009级经济学院本科生楼平易,入学一年后经选拔进入数理经济班。毕业后,他专注于经济保险领域的研究,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后回到母院任教,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教授。2024年,他获得美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会Robert C. Witt Award奖,是该奖项的首位大陆获奖学者。

“当时学院请了数学学院的老师给我们上《随机过程》《微分方程》等课程。我们的教材多是英文原版教材,一半左右课程以全英文授课。”楼平易回忆。数理班学生可在全院自由选择导师,他便在封进教授指导下开启研究,为他选择保险风险管理作为研究方向打下基础。

20年来,数理经济班的优秀学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长为学界和业界翘楚。2009-2024届数理经济班毕业生平均深造率和就业率达100%,其中平均国内深造率约为35.9%,平均国外深造率约为46.5%,平均直接就业率约为17.6%。

2024届数理经济班毕业合影

数理经济班的人才培养经验,为本博融通奠定了坚实基础。新项目将延续数理基础、国际化教学与导师机制,并计划通过前沿讲座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和广度。

近年来,得益于卓博计划、本科生荣誉项目等多个渠道,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已成为常态,如今再推本博融通,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学术训练,可谓水到渠成。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提升,我们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本土成长起来的顶尖经济学人才,能够在未来开展国际一流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李粤江说。

拥抱学科交叉,专业布局推陈出新

近年来,国际贸易学科招生与就业压力凸显,这既源于外部环境变化,更反映出专业结构亟须与社会需求同步。

2022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动破局,与大数据学院携手,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双学位项目,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保障大宗资源和交易安全的需求,培养既熟悉大数据技术又了解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项目一经推出,企业反响热烈,希望招揽学院首批毕业生。

经济学院2022级本科生严瑞琪是该项目招收的首届学生。“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跨界学习让我在认知视野上极大拓宽。系统掌握经济学和数据科学,让我有更多元的选择与机会。”由于双学位的背景,2024年她获得了牛津大学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交换资格。

严瑞琪在牛津大学海外交流

课程设置方面,双学位项目联通经济、金融、数学、编程等多领域课程,便于学生在不同学科间自由切换、定制发展路径。2024年,学院再度发力,推出“经济学+人工智能”双学位,今年还将推出“财政学+人工智能”、“药学+经济学”等本科双学位项目,数字经济、智慧税务专硕项目已正式获批。

“我们力求所有专业都与AI深度融合,打造面向未来需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张军介绍。

国际交流同样深入推进。依托复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正式合作协议,学院计划推出经济与计算机科学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复旦负责经济和管理课程,新方提供人工智能、区块链、加密币等前沿课程,学生将有机会亲赴新加坡深造。同时,筹建数字经济系、拓展与海外顶尖高校合作已提上日程,进一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经济学院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签约

目前,学院已开设30余门AI相关课程,涵盖《人工智能》《统计(机器)学习概论》等。师资团队主动创新,将前沿技术融入教学与科研。如陈钊教授用机器学习支撑经济数据分析和政府决策,杜莉教授探索AI在税务管理的应用,学术边界不断拓展。

“经济学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触角可以伸到多个学科领域。在复旦这样一个综合性大学的环境下,我们可以把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得更好。”李粤江认为,当某一学科已走到国际前沿,如果能够配合开展相关的经济学研究,后者也很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此,经济学院也正在与校内历史学、医学、气象科学等相关单位开展合作。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郁金泰受邀在经济学院开设阿尔兹海默症方面的讲座,启发师生以经济视角介入健康议题。

学科交叉讲座

学校交叉研究发展中心成员、经济学院教授刘志阔认为:“经济学关注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与医学息息相关。但在传统经济学研究中,大家对医学的交叉还比较陌生。这两者的交叉是值得我们布局的方向。”

全面迭代课程,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育人之道,根在课程。秉持压缩水课、淬炼金课”的原则,经济学院全方位推动课程迭代升级。

近年来,学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分总量降至历史新低,二级学科基础课程全面贯通。2024年起,经济学类专业实施自由分流,让学生真正拥有选择心仪专业、发展方向的自主权,避免因专业壁垒限制成长空间。

“我们首先保障最优秀的教师负责基础课程,同时将每一门课程视作开放平台。教师、校友、业界专家都可参与课程共建,引入更优质资源。我们还打造‘蒋学模讲座’等品牌课程,不断拓展学生视野。” 李粤江表示。

蒋学模讲座

与产业同频、与世界同步。以“国际贸易+大数据”双学位为例,来自全球领军企业的导师与项目深度对接,带领学子实地参访、企业实习。“第二课堂”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前沿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实际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发现AI同样可以应用于大宗商品等传统经济领域,用技术化的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严瑞琪说。

企业参访

学院本科培养体系“2+X+Y”中的“Y”,代表学院给予学生的无限探索空间——实习实践、海外交流、地方调研,赋予个体自主探索、成长的无限可能。例如,一二年级有“走进经济学”专题讲座启航;二年级暑期有社会实践和调研机会助力理论联系实际;高年级则可参与海外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诺奖得主讲座

课程数量压缩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难度,而是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真正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深耕。“有些课程,学生不必再花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学,可能花两个晚上就搞明白了;如果对某个方向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听其他课程或者讲座。”张军认为,赋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是多元化机制的核心。

当然,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导师的引领依旧不可或缺。复旦经济学科百年薪火相传,无论是蒋学模、张薰华、洪文达、陈观烈等老一辈名师,还是今天的中青年教师,始终以热爱教育、坚守讲台、关心学生成长为己任。

“我们有这样的传统:老师不仅专注学术,也非常愿意花时间栽培学生,以培养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为目标。”张军说。

这份热忱与坚守,成为复旦经济学科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也是教学育人改革中不变的灵魂所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