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名家讲坛,姚大力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广博的知识体系,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汉文明起源与中国形成的精彩讲座。通过这场讲座,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姚大力,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导。主要专业方向为蒙元史、中国边疆史地。先后发表一百数十篇学术论文与学术评议。部分结集为《北方民族史十论》《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追寻“我们”的过去: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边疆史地十讲》等书。
3月21日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名家讲坛”第95期课程如期举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老师来到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汉文明起源与中国的形成”主题讲座。姚老师从实证史学、考古学成果、分子遗传学数据与历史语言学考据等跨学科视角切入讨论,揭示出中国早期文明“先南后北、华北延续”的面貌,并直面“夏是否存在”、“汉文明空间拓展的历史局限性”等争议性命题,就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演进问题展开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照的分析与论述。本场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术主任王贞老师主持。

文明溯源:三代更迭与汉文明的地理密码
1.良渚文化坐实了中国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开端
传统文献中关于夏的记载始于西周晚期,与夏相隔近乎千年。由于缺乏同时代的文字证据,夏是否存在确实有待讨论。良渚文化的突破性发现丰富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叙事。对用于堆垒粮仓屋壁的草包泥进行的碳-14测年校正数据,将良渚文化推至公元前2800年,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说提供了考古学新支点。另一方面,无论二里头文化的创造者是否夏人,由前者所标志的华北早期文明总是始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
2. 汉语起源与汉藏语系的分化图谱
姚老师援引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团队2019年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汉藏语系的分化始于公元前3900年的华北中部地区。这时原始汉藏共同语人群分化为东部的原始汉语人群与向西和西南迁徙的藏缅语祖先人群。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应可视为西迁的原始藏缅语人群留下的考古遗存。上述分化过程表明,起源于北中国东部龙山文化的早期商人原本不可能是说汉语的人群。然而晚商统治者使用的甲骨文却是汉语书面语,又证明商人西进之后,语言逐渐被新征服地区的流行语同化。可见在商人势力范围的西部曾存在一个讲汉语的大型社会,它并且导致了商人语言及文化的“汉化”。除了这一假设,还有什么能填补从出自龙山文化的早期商文化演进为使用汉语的发达的晚商文化,这一重大变化过程之中所必定存在的那个逻辑缺环?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印证了夏朝存在的可能性。
3. 地理与文明:为何华北延续而良渚中断?
良渚文化虽早于华北早期文明,却因少平原的南方在湿热气候下林木丛生、难以开发的自然环境限制未能延续下去。相比之下,华北依托黄土高原的原始农业潜力,还有通过“中部亚洲廊道”的外部物种与技术如小麦、大麦、牛羊马、欧亚中西部青铜技术等的传入,形成了持续发展的文明动力。相关印欧语词汇(如“马”“麥”“车”)也随同外来物种与技术的东传被借入汉语。跨区域的远距离交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开始就已经存在。

疆域观重构:唐宋儒家的政治保守主义
1.唐代版图:间接统治与黑河-腾冲线的自然限定
以唐代669年疆域图为例,姚老师指出,唐的最大版图仅维持四十余年。它对西北中国的控制依赖军事弹压与间接统治,无法实现郡县化整合。从东汉中央政府对三门湾以南的浙东以及整个福建实施“孤悬式控制”,到东晋对该地的“圈网式治理”,汉族农业移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最基本的支撑作用。黑河-腾冲线(400-300毫米年等降水量带)划出了传统汉地农业扩张的极限——汉族移民仅愿迁入可农耕地区。而西北中国因缺乏农业条件,始终游离于郡县制治理模式之外。这种“外悬型疆域”完全依赖中央调拨军事、经济和人力资源才能在间接统治的方式下勉强维持。一旦中央政府势能削弱,那里就重新成为“化外”。
2. 宋代儒家:保守主义与民本思想的觉醒
唐宋儒家主流对于上述事实已有充分、明确的认识。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放弃嶲州(今四川南部)。宋神宗更直言,对待“北虏”“黠羌”(即辽与西夏),“安有扑灭之理”?他主张“用此以为外惧则可”。澶渊之盟被南宋主战派李纲称为“和好之笃,古所未有”。唐宋儒家主流事实上已放弃用武力使“中国”囊括“天下”的传统理想。这种政治保守主义立场以民本观念为核心,反对耗费民力的无效扩张,显示出“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弹性对外策略。

北亚-东北亚边疆帝国的历史贡献:多元整合的新模式
传统汉唐体制无法有效地予以消化的西北中国,是在辽、金、元、清等从中国边疆地区发育出来的边疆帝国的“腹地亚洲国家建构模式”下,被巩固地纳入传统中国国家版图之中的。清朝《五体清文鉴》将满、蒙、藏、汉、回(指维吾尔)五种文字列为官方书面语,理藩院系统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实现在“封爵、设官、户口、耕牧、赋税”等方面的全方位治理。雍正曾断言:“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这些从中国的腹地亚洲边疆发展起来的边疆帝国通过多元文化包容,完成了对多元化的各文化-地理板块的跨区域的国家建构。这与汉唐式的专制君主官僚制国家建构模式所追求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理想治理方案,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
问答环节
针对学员提出的唐宋儒家的政治保守主义对处理当代国际关系有何启示的问题,姚老师指出,历史经验绝不可能被简单地移用来解决当代现实问题。唐宋政治保守主义的核心是民本意识与务实意识。它的对立面是乌托邦的极端理想主义,以及必定要与后者联手的不择手段的政治现实主义。一个思想上健康的社会,应在理想主义与保守主义这两种思潮之间保持适当张力,通过多元化的理性对话,形成平衡、理性和温和的精神风貌。
针对同学提出的如何推断古代汉语音韵及其是否具有准确性的问题。姚老师说,汉语史研究者在拟构(Reconstruction)古音时,综合了多种知识来源,如《诗经》韵脚、《史记》《汉书》中对于外来语辞的汉字音写形式、佛教文献中的梵汉对音法则、隋唐和隋唐以往的汉语音韵专书、汉语方言比较等等。尽管拟构带有推测性,但通过多学科交叉的验证,可以使我们的认识可不断逼近汉语古音的真实面貌。
结语:跨学科研究与传统共识的辩证统一
讲座尾声,姚老师强调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如:考古学、民族学、历史语言学、分子遗传学)打破了历史学的传统叙事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相关学科专业分工的否定,更不意味着某个特定领域的专家现在可以跑到其它研究领域里去说三道四了。姚老师指出: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视角,需要借鉴历史之外相关研究领域中前沿的理论、观念与方法;但只有更精深地把握了历史学自身的专业精神、专业眼光、专业素养乃至专业技巧,“跨学科”的好处才显示得出来。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感谢姚老师的精彩分享!
学习心得
Learning Insights
本次讲座让我认识到,一个经济学学生,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和家国情怀。姚老师的讲解让我深刻感觉到,文科也有很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文科也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用到了诸如统计学、生物学的知识,站在很宏大的视角去观察去预测。姚教授热爱他的事业,我真的很佩服体现在他那种滔滔不绝的言说之中的专业能力。
——来自小红书用户-爱的飞行日记(刘同学)
从这次讲座中,通过姚老师的讲述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研究中的证据搜寻和不断探究的艰难。每个细节和证据都需要反复考证,严谨的研究方法是探索历史真相的关键。研究需要深入思考,以确保所提出的结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可信度。除此之外,我还意识到科技的进步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解读历史事件。同时,跨学科的合作促进了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使得历史研究能够借鉴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
——金融专硕陈同学
从语音流变和生物基因去考察汉族起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在考古学确证意义上的证据尚未发现之前,不啻为一种具有较强说服力的旁证。整个讲座中,姚教授综合了史料、语音、生物、地理、文化,旁征博引,使蒙尘的历史活化,引人入胜,生动有趣。
——金融专硕徐同学
感觉像回到了高中学历史的时候,充满了非常非常熟悉的名词和地图,特别怀念。老师的讲座引人入胜,印象最深的是分子遗传学的结合,以及南方为江、北方为河。了解了很多语源及其发展,老师提出的“寸进尺取”理论也发人深省。期待以后还能有这样充满人文精神的讲座,以史为镜,可以对今天面临的问题看得更清楚。
——税务专硕马同学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姚老师通过汉文明起源的讲述,让我们体验了一场溯源之旅,文化的传承,血脉的传递通过一堂课娓娓展开。
——资产评估专硕王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