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破局与超越:解码金融强国之路的中国智慧与全球视野 | 名家讲坛第94期

  发布日期:2025-03-24  浏览次数:

图片

▌编者按: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重构、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金融强国”已成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支点。3月14日,连平先生以“如何建设金融强国”为题,在复旦经济学院名家讲坛上展开了一场兼具理论纵深与实践灼见的思想盛宴。这场讲座不仅为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锚定坐标,更以全球视野剖析中国机遇,引发在场师生对“金融强国”内涵的深度思考。

图片

连平教授,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兼聘教授、亚洲金融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首席经济学家发展中心理事长;多次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曾任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常务理事和特邀成员、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2007-2019年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多次出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主持的专家座谈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金融和商业银行。发表文章660余篇,出版著作18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30余项。《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专著获2016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特等奖;《新时代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专著荣登新浪财经2019年银行综合评选十大金融图书榜首;《金融变局》专著荣获2021年第一财经品牌价值榜最具影响力书籍奖;获评新浪财经2024年度“十大宏观经济学家”、2024第一财经金融价值榜“年度机构首席经济学家”。


3月14日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名家讲坛”第94期课程如期举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教授来到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如何建设金融强国”主题讲座。连教授以详实的数据与国际比较为支撑,既揭示出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势与潜力,也直面“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本场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术主任王贞老师主持,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图片

金融强国的基础:实力与潜力并存

讲座伊始,连教授介绍到中国已经基本具备金融强国的三大基础。经济实力方面,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35.29万亿美元,超过美国28.78万亿美元,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超30%,门类齐全,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科技实力方面,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11%),2024年发明专利有效量、全球百强科创集群数量均居世界第一。综合国力方面,中国展现出多维潜力——文化传播、制度创新、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储备均取得显著进展,政策环境的便利性为全球资本提供了高效运作空间。连教授同时坦言,相较于美英等传统发达国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影响力与品牌软实力,中国在思维输出、文化全球认同等领域仍需持续积淀,这既是当前短板,亦是未来发展的拓展空间。

图片

对标国际:六大差距亟待突破

连教授指出,当前中国金融仍呈现“大而不强、结构欠平衡、国际化水平低”的特征,这与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地位尚未形成有效匹配。接着,连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金融与全球金融强国的六大关键领域核心差距。一是货币国际化进程滞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占比达30%-40%,但全球大宗商品定价、第三方交易场景应用仍高度依赖美元,资本项下可兑换尚未完全实现。二是中央银行功能有待完善,与财政协同机制尚未健全,金融市场覆盖尚未有效延伸至股票市场等关键领域,利率市场化改革仍未全面落地。三是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偏弱,银行业资产规模全球领先,但海外业务占比不足,投资银行、保险信托全球影响力远逊于欧美同行。四是国际金融中心层级待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排名出现下滑,制度创新与产品定价较纽约、伦敦、东京等金融中心仍有明显差距。五是金融监管协调性不够,穿透式监管能力亟待强化,立法滞后与多头监管并存导致对新兴领域存在监管盲区。六是高端金融人才储备不足,薪酬体系与市场脱节,兼具国际化视野与实操经验的专业团队建设滞后。

图片

中国特色:党的领导与人民性

连教授认为,金融强国建设必须根植中国实践,在具备国际共性的基础上,同时体现出中国特色。首先是要强化党的领导,中央金融委员会与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成立,确保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达到新的高度。其次是要坚守人民性,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民营经济,破解“二元结构”下的融资不平等,创新高质量服务。最后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专项再贷款覆盖先进制造、绿色科技等领域,形成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服务体系。

图片图片

提质路径:体系重构与制度升级

连教授提出,提升金融发展质量需聚焦四大关键:一是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央行功能对金融市场全覆盖。二是打造高质量市场与机构体系,探索银行系证券公司等经营试点,激活资本市场流动性。三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落实外资机构国民待遇,审慎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四是构建现代监管框架,借鉴“双峰监管”模式,统筹宏观审慎与微观行为监管,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连教授总结道,金融强国建设既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格局重构中的主动突围。通过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凸显特色、提升质量,中国有望在超大规模经济体的独特优势下,走出一条兼具国际竞争力与中国智慧的金融发展之路。

图片

问答环节

针对同学提出的息差逼近警戒线时商业银行如何自救和危机中非银行机构如何寻觅机会的问题。连教授表示,当前银行业面临息差收窄和服务收入受限的双重挑战,尽管如此,银行仍有空间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维持息差。此外,连教授还提到应当允许银行资本进入证券行业,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通过子公司形式开展经营,这不仅有助于银行自身发展,也将有助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提升,结构性地支持股市长期发展。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感谢连平教授的精彩分享!

图片图片


结语:中国智慧赋能金融强国

中国金融强国的建设之路,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实践史诗,更是一场充满智慧与魄力的制度创新。连平教授的这场讲座,如同一面透视镜,既清晰映照出中国金融体系的雄厚根基——经济总量全球领跑、制造业独步天下、科创投入厚积薄发,亦毫不讳言地揭示了制约国际竞争力的六大痛点:货币国际化受阻、金融中心能级不足、监管协同缺位、高端人才储备匮乏……这些问题的剖析,绝非简单的“否定”,而是为了在清醒认知中寻找突破方向。尤为可贵的是,连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坐标,为金融强国擘画了一条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发展路径:以党的领导筑牢金融安全网,以人民性破解融资“二元困境”,以制度创新激活资本市场“一池春水”。当“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民营经济、“银行系证券公司”试点破冰资本市场流动性、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这些举措不仅回应了“如何补齐短板”的现实之问,更勾勒出“中国智慧”引领全球金融治理的新图景。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潮头,中国金融的“破局与超越”,不仅关乎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增值,更肩负着为全球金融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使命。这条路或许荆棘密布,但只要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智慧,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中国必将在金融强国的赛道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篇章。


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课程,我深刻认识到:金融强国建设离不开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金融中心。金融强国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是提升金融发展质量。连老师关于资本市场联动的观点和对于金融市场前景的展望也给予我们金融专业的同学一些信心。

——金融专硕宏同学

听完连平教授的演讲,如沐春风,受益匪浅。金融强国的建设,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国家软实力的彰显。连教授高屋建瓴,从战略高度剖析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令我深感金融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唯有夯实根基,方能行稳致远,金融强国的梦想终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照进现实。

——金融专硕王同学

老师今天的分享内容翔实有趣、语言幽默诙谐,在场的同学和我频频被老师生动的语言逗乐,收获很多!

——金融专硕蔡同学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保险业在金融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当前金融强国建设需以风险防控为根基,这正是保险业的核心功能所在。在科技赋能下,保险业应通过风险减量管理、巨灾风险证券化等创新手段,构建新型风险分散机制。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养老第三支柱,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保险专业学生,我更应深入探索中国特色保险新质生产力,推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为金融强国战略提供专业支撑。

——保险专硕刘同学

本次讲座对金融强国建设的背景、差距、关键点等进行了系统性讲解。让我意识到金融强国的建设不仅是股市、货币或是其他单一要素的进一步发展而已,更是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系统性发展,这一点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资产评估专硕马同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