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第十八届学术年会】“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0-12-15  浏览次数:

12月7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复旦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基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市经济学会政治经济学专委会、上海市经济学会市场经济专委会承办的“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辽宁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10余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基地首席专家、上海市经济学会政治经济学专委会主任张晖明教授对本次论坛的研究主题作了说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教授会议致辞,对上海市社联设立研究基地和一直以来的关心指导表示感谢,对各位专家的参会表示感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对“基地”建设十分重视,今年在队伍建设上调配增补了年轻教师加入团队,并支持和启动“两大经济理论体系主要理论范畴的比较对话研究”的工作开展。

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分上、下两个半场进行,分别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和严法善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邱海平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为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系统化构建中国经济学说应以实践第一原则为基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发展规律,解释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独一无二的理论命题。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林木西教授围绕中国背景、中国语境与中国传播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不仅是政治和外交问题,也应重视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促进教材在华语地区的传播。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荣兆梓教授提出,平等劳动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反映,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唯一合理选择。由于平等劳动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全过程,建议按照生产总过程的逻辑构建社会主义平等劳动的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臧旭恒教授梳理了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人文社会学科最古老的学科之一,承继性和创新性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内在要求。认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必须回答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波动和收入差距,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偏差等重要问题。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蒋永穆教授总结国有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积累的七条成功经验,具体包括通过产业扶贫促进改革,促进贫困地区就业,提供资金支持,提供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等。建议构建反贫困的预警机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葛扬教授认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在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能简单将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解为“大市场、小政府”或者“强市场、弱政府”,要在“有为”和“有效”中寻找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武汉大学经济学院颜鹏飞教授围绕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话语体系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话语权进行研究,讨论了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建设。认为中央启动马工程教材是教科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教材建设及其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应注重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性借鉴,尊重辩证法,尊重理论和制度移植规律,尊重新时代中国国情。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开艳教授以政府和市场关系、收入分配、要素回报和分配、供给侧改革、公共产品理论等研究问题为例,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关注重点等方面的交融、趋同和相互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马艳教授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纵向和横向路径,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城市高质量发展、华为企业社会主义因素为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指出,要素流动是中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共同逻辑。以要素流动、要素生产力释放和要素配置效率提高为主线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和中国农村改革、工业化、国有企业改革、城镇化推进、金融部门改革和地区改革等实践相契合。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龚晓莺教授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展开分析,认为数字经济发展中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存在的突出矛盾,制约我国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些瓶颈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鞠立新教授从理论上总结了反危机促复苏的中国经验,认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妥善解决经济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指导和借鉴。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沈斐教授指出,“需要”和“需求”是一对不同的概念,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前者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后者是以“资”为本的经济学。认为未来的中国经济学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学,通过精神产品、公共产品的生产,即人的社会关系的生产所带来的“乘数效应”推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教授、周翼副教授分别对会议上、下半场专家发言进行点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汪立鑫教授对本次研讨会作总结。

研讨取得诸多学术共识,对于进一步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供稿 ▏社联科研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