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前沿 / 正文

前沿 | 陈诗一等: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中国——长江流域治理的经济效应

  发布日期:2025-09-19  浏览次数:

长江流域治理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经11个省(市),2024年长江经济带省(市)的GDP占全国GDP的47.0%、人口总量占43.2%。自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四次召开,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之路,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地区间资源禀赋与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以何种方式对广阔的长江流域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并平衡协调好各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应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那么,新时代长江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能否体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是否在促进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对本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研究曾发现,在“十一五”时期的长江流域治理中,存在着污染产业由下游发达地区向上游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污染天堂”现象,导致污染流经了更大的范围,制约了生态治理成效。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后称《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其中明确规定: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并禁止污染型产业与企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在新时代的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政策指导下,污染向上游转移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破解?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评估长江大保护的实际成效,也为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提供了具体案例和进一步思考。

《世界经济》在2025年第9期推出陈诗一、孙沁竹、乔慧所撰写的《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中国:长江流域治理的经济效应》,该文聚焦于这一重要现实议题,考察了新时代长江流域治理的生态成效、差异化路径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

作者简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