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其他学术讲座 / 正文

『会议综述』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08-11-24  浏览次数:

记中青年劳动经济学研究网络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刘晓峰

随着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经济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急需解答的问题。而中国目前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城乡二元的劳动力身份划分,决定了劳动经济学对于解读中国发展问题的特殊意义。我们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劳动经济学的研究。 10月20日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青年劳动经济学研究网络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为与会的劳动经济学家们交流研究成果以及交换对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看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会的学者包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尹恒、邢春冰、刘学军、孙志军、刘泽云、杨娟,以及来自复旦大学的陆铭、陈钊、罗长远、蒋仕卿等。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以及对劳动力流动的长期限制是考察中国劳动力市场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种制度背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究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刘学军的《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文利用全国人口1%抽样的部分数据,讨论了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就业率与工资水平的影响,并通过以降水量和移民来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作为工具变量的方法来减轻内生性问题,发现外来移民占本地人口的比重对本地总的失业率影响不大,对本地的平均工资水平影响也较小。但对于本地的低收入群体而言,外来劳动力带来的冲击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意味着放松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并没有对城市劳动力市场产生太大的冲击,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于城市而言成本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蒋仕卿报告的《摆脱城市化的低水平均衡——城乡融合与社会互动中的劳动力流动》一文则着眼于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利用CHIPS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互动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强调劳动力流动可能存在着多重均衡,低均衡处较低的劳动力流动率需要城乡融合政策的“大推动”才有可能得到较为显著的提高。换言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城乡融合政策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尹恒的《1995-2002年中国农村税费公平性评估》一文从税费角度分析了城乡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文章利用CHIPS数据研究了税费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税费的公平性及其变化情况,发现农村的税费存在较为严重的纵向不公平性,累退性较为明显,而横向不公平则并不明显,这与既有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文章进一步发现税费改革以来,农村税费在纵向公平性上有所改善,并且这种改善主要集中在费上,而税的不公平性变化并不明显,原先并不严重的横向不公平性变化也不大。这些结论不仅对讨论农村税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理解中国城乡经济进一步转型与发展所面临的制度环境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进入城市务工,城市社会内部的分割与不平等显得越来越重要。陈钊报告的题为《城市分割到融合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指出,城市实行歧视性的劳动力政策造成城乡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固然会对城市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的不公平也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农村移民不能平等分享城市的公共服务,那么即使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消除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也并不能保证城乡社会的和谐与融合,从而对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邢春冰的《城镇地区的技能回报与性别收入差距》一文则对城市内部性别间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文章把导致城镇性别收入差距的原因区分为社会评价、收入结构以及个体特征等三个方面,并通过构造单指标模型以及反事实收入进行分析。文章发现个体特征是导致性别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女性获得了更高的教育回报,这对于缩小城市内的性别收入差距是有启发的。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融合与完善,也离不开劳动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与人力资源的进一步积累。现阶段中国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差距问题无疑会影响到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轨迹。孙志军报告的题为《义务教育财政改革:增量效果与分配效果》的论文考察了2001年义务教育经费由乡镇一级财政支出改为县一级财政支出以及2005年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以来,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的变化情况。文章发现,2005年以来,总的来看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支出有所减少,存在一定的对于中央财政投入的“搭便车”现象。但同时西部各县内部的差距有所减小,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公平性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杨娟的《高等教育各阶段教育投资风险的分析》一文利用接受高等教育后就业者的当年收入以及认为是否接受了过度教育的主观评价,分析中国是否存在高等教育过度的问题。文章发现,在学士、硕士以及博士阶段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教育问题,并且随着学历的提高过度教育问题有严重化的趋势。而刘泽云的《教育与工资不平等》一文在收入决定方程中引入了度量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方差,发现与教育水平类似,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提高也会扩大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影响不尽相同,在陆铭报告的关于企业与企业家的两项研究中,发现并不显著影响一般劳动力幸福感的教育程度却对企业家的主观幸福感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而具有某些独裁特征的企业家所在的企业发展得会更好。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即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仍在持续下降。罗长远的《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一文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三阶段最小二乘分析,发现FDI、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营化都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改善。其中,FDI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双向的负相关关系,是“谈判力量”机制在地区间招商引资竞争的背景下发生效力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中国目前还处在曲线的下行区间上;民营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效应与“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被扭转以及劳动力供给的正向冲击有关。对劳动收入占比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进口、财政支出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

理解中国的经济现象、解决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现实,更需要从多个学科的视角全面的思考,而中国劳动经济学界的研究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届中青年劳动经济学研究网络的学术研讨会就为我们提供了劳动经济学家们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声音。衷心希望这个研究网络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动经济学家们更深入广泛的交流能产生更多更优秀的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