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成功举行了第89期“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本次论坛邀请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刘年青副教授做了题为“Nonparametric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Double Auctions with Bargaining”的报告。报告由经济系王弟海教授主持,经济学院的韦潇教授、金飞副教授、冯剑亮老师、高虹老师等多位老师,以及众多同学们参加了此次报告。
刘年青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双边拍卖模型的非参估计方法。双边拍卖机制在现实生活中的随处可见,如股票市场价格的形成、大宗商品的交易以及欧美的二手车交易市场。刘教授说,双边拍卖机制虽然一直在被使用,但是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证方面来分析其背后的机制都十分困难。一方面是因为不对称的策略交互问题,买卖双方都提交投标;另一方面是因为可观察到的样本有限,一般只能得到实现交易的价格数据,而对于未实现交易的数据却难以获得。为了克服这两方面的困难,该论文分别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研究了一个买家和一个卖家的双边拍卖模型。之所以选择一个买家和一个卖家的模型,刘教授解释道,第一是由于它同所获得的数据特征相符合,第二是因为这一模型捕获了双边拍卖模型中的基本特征;第三是因为这一模型也是更多买家/卖家模型分析的起点。
随后,刘教授向大家认真讲述了文章构建的理论模型。他分别从个人信息、公共信息、基本假设以及期望效用几个方面向大家描述了双边拍卖模型的基本框架。在一个有一个买家、一个卖家以及一个可交易不可分割商品的模型中,买家和卖家同时出价,如果买家的出价大于卖家的出价则商品成交,否则继续进行出价。为了对模型进行估计,刘教授在文章中采用了贝叶斯纳什均衡(BNE)的概念。刘教授还指出,双边拍卖理论模型对一般均衡竞价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限制,包括独立性和单调性等。他表示,这些限制对于实证分析来说非常重要,这是确保所获得的数据是由该模型产生并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估计的基础,在数据的使用时需要进行严格的计量检验。
接下来,刘教授分别就数据特征的两种情况向大家阐述了该模型的识别问题。在第一种情况下,买家和卖家在拍卖过程中所有投标的价格以及成交的价格都可以观察到,这时利用成交价本身和买卖双方投标价格的平均值就可以很简单的计算出模型的解。刘教授指出,第一种情况是最完美的情况,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实际数据并不满足这一特征。在第二种情况下,研究者只能观察到成交的价格,而未成交的价格观察不到。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分两步来解模型,第一步需要估计出可能达成交易的区域,第二步就是在可能达成交易的区域内计算出模型的解。
最后,刘教授总结了今天的报告内容,提出这项研究最重要的两点分别是理论模型对数据的限制以及模型的估计问题。与会老师和同学一致认为刘年青教授的报告是一个非常严谨而有意思的研究,并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报告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