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系“转型与发展系列论坛”第74期:
中国新周期还是全球新趋势?
2017年10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经济学系“转型与发展”系列学术讲座第74期在经济学院泛海楼514会议室举行。经济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樊潇彦老师做了题为“中国新周期还是全球新趋势?——经济系时事与政策讨论”的精彩讲座。讲座由经济系主任张晖明教授主持,经济系高帆教授、王弟海教授、汪立鑫教授、尹晨副教授、杭行副教授、张涛副教授、葛劲峰博士、李志青博士、周宇博士、高虹博士等多位老师,以及众多同学参加了这次论坛。
樊潇彦老师首先介绍了“新周期”概念的提出以及业界关于该问题的看法。樊老师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PPI指数已经连续8个月涨幅超过5%,这似乎说明市场需求的扩大,而且中国2017年前几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也好于预期。因此,以任泽平为代表的一部分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已经步入了新周期,L型经济增长已经达到拐点,产业升级和消费增长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过,也有一部分业界的反对意见表示,中国经济增长过去的根本逻辑并未改变,经济下行仍未见地,“新周期”的说法更多只是一种市场的炒作。
樊老师接着用一个推动力的逻辑框架,从外部环境、市场情况以及动力机制等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是否真正达到了新周期。樊老师认为,要真正实现新周期,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整个世界经济情况向好、市场实现出清,以及出现新的增长动力。尽管以任泽平为代表的部分人认为,中国目前产能调整已经见底,市场已经出清,同时改革释放的红利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但是,更多研究表示,目前中国的实际投资增速依然呈持续回落状态,而社会总消费和出同比回落,消费出口依然增长乏力。尽管目前PPI有所上升,但这更多的可能是由于补库存引起,而并非市场实际需求增多。从目前市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占有结构来看,经济依然处于国进民退的状态,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此外,随着中国的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给不断下降,因此,GDP增速也将不断下降。尽管目前放开二孩政策,但其效果显现可能还需要很长时滞。所以,综合以上各种情况,樊老师认为,“新周期”的提法可能不一定成立。
随后,樊老师还以Summers和Rogoff两位经济学家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框架的研究,从实体经济增长率和金融市场利率的两个视角对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樊老师说,从结果来看,全球实际经济增长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危机之后恢复比发展中国家更为缓慢。在利率层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事实上利率就呈现了总体下降的趋势,利率的不断下降使得去杠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社会总需求无法提高,经济陷入“凯恩斯陷阱”。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可能还会处于一个长期衰退的状况。
樊老师最后表示,对于目前中国而言,要寻找到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关键还是在于要加强改革力度,尤其是金融系统的改革,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靠创新推动发展同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最终让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从制造业强国变成金融强国。
樊老师演讲结束之后,与会的张晖明、高帆、王弟海、尹晨、杭行、葛劲峰等经济系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分别从宏观政策、资本市场、世界经济等各个方面,就“新周期”问题开展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也提出了非常多的真知灼见,会议气氛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