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第72期:Export to Elude: Evidence from a Tax Enforcement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hina

  发布日期:2017-09-29  浏览次数:

2017年9月19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举办了第72期“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本次讲座邀请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樊海潮副教授做了题为“Export to Elude: Evidence from a Tax Enforcement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hina”的报告。报告由经济系主任张晖明教授主持,经济学院的高帆教授、王弟海教授、张涛副教授、樊萧彦、刘宇、周宇、奚锡灿和高虹等多位老师,以及众多同学们参加了此次报告。

樊海潮老师首先介绍了这篇论文的写作动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规模与其开放程度有着一定的联系,国家内部的税收监管体制会影响税率,而更高的税率会促使企业为了降低赋税成本而倾向于选择出口。我国在2001-2002年实施并推广的金税工程,为这一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节点,可以利用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去寻找国内征税力度加强与企业选择行为间的关系。由于税收机构与企业的地理距离与企业的逃税概率成正比,研究中可采用企业与征税机构的地理距离作为衡量企业逃税概率大小的指标,藉此就可以研究了金税工程的实施对不同地理位置的企业在出口决策方面的影响。

樊老师认为,在金税工程实施后,由于国家税务部门的征税成本下降和征税手段更方便,企业的有效税率明显上升,特别是那些距离税收部门较远的企业。而国内征税力度加强和有效税率的提高会给企业形成新的赋税成本,且不同企业的承担意愿及能力不同。面对一个基本不变的国外税率,企业会更愿意通过增加出口和享受出口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减少企业税负。因此,金税工程会影响我国企业的出口量。因为在金税工程实施后,那些距离收税部门较远的、逃税概率更大(对纳税成本承担意愿较低)的企业、生产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更强(对纳税成本承担能力更弱)的企业在产品出口量上会有更明显的增长。

为了验证以上分析,樊老师分别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研究了我国金税工程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在理论模型中,樊老师强调了两个重要的逻辑点:出口退税和融资约束。只有存在出口退税和融资约束,企业才会考虑销售策略的转变以及资源的重新配置。在模型推导中,樊老师将企业分为有融资约束和无融资约束两类。他发现,若是企业没有融资约束,税收成本的上升会同时减少其内销和外销数量,但如果该企业产品是出口完全退税的,那么他们的外销数量不会减少。反之,如果该企业存在融资约束,金税工程的实施便会使得该企业减少内销,并当产品出口退税率达到一定数值的情况下,促使企业外销增加。

在实证方面,樊老师首先对数据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也对企业融资约束指标衡量标准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实证上,樊老师分析了金税政策对我国公司有效税率的影响、对企业内外销售量的影响,以及出口退税率,融资约束等方面的异质效应。基于数据和计量分析的结果,樊老师的研究表明:我国金税工程的实施加强了国家的税收征管力度,该项工程实施后,相比其他企业,那些远离征税部门的企业其有效税率提升幅度更大;面对更为严格的国内税收管制和优惠的出口退税政策,企业采用内销转外销的方式来降低其国内税负成本,而那些远离征税部门的企业、融资约束更紧的企业,以及具有更高出口退税率产品的企业,其增加出口的意愿更加强烈。

与会老师和同学一致认为樊海潮老师的研究非常严谨而有趣,并围绕报告主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参会老师分别就如何定位企业与税收征管部门距离、量化企业的金融约束程度、金税工程在地区间推广速度一致性问题、WTO因素对国内企业出口量正向影响的剔除方法、实证计量过程中IV选取,以及交叉项设置和处理等问题发表意见。本次报告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