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转型与发展”系列讲座 / 正文

复旦大学经济系“转型与发展”系列学术讲座 | 第127期

  发布日期:2023-10-25  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经济学“转型与发展”系列学术讲座

第127期:“Local Government Debt and Bank Credit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2023年10月24日13:30-15:00,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转型与发展”系列第127期讲座在经济学院泛海楼514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Local Government Debt and Bank Credit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报告由复旦大学大学经济院许志伟老师主讲,韦潇教授主持。

报告主要介绍了债务置换背景下,银行资产风险水平变化对私人部门借贷的影响。在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地方政府债务快速上升。至2014年,中央出台了限制地方债务的相关改革措施,要求地方新发债务必须采用债券公开发行,并且存量债务应在3年内完成置换。改革推行后,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确实呈现了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现有文献认为,上述改革措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债务过大的现象,却导致了信用错配,挤出私人投资和隐形债务扩大等三个主要问题。具体来说,在挤出私人投资方面,主要研究认为,由于地方债务的发行公开化,更多资金流向地方政府债券,会导致私人部门贷款收缩,不利于经济发展。而本文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资本充分性条件下的收益-约束问题,解释了为何改革会使得银行更愿意向借出高风险贷款。同时,在实证方面,文章利用详实的微观数据进一步证明了改革事实上在挤入而非挤出私人投资。

在理论模型中,本文分析了一个基于Basel III资本充足率约束下的银行行为决策。对于给定的风险资产系数,银行需要决定贷款给私人企业的风险阈值,使其在给定的自有资本量情况下最大化期望收益。在现实中,由于地方政府的债务转为了流通债券,其风险系数大幅下降,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得以放松,加大了对私有企业的贷款意愿。

在实证方面,文章利用中国大型银行的微观贷款数据,主要从三个方面检验了机制的有效性。首先,在私人制造业贷款利率方面,14年后确实出现了明显下降。其次,相比于同类国有企业,私人企业的利率下降更快。最后,在存量债务更高的地区,银行的约束放松更大,贷款利率下降的幅度也更大。文章还对企业规模,贷款数额,信用评级,地理距离等异质性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机制的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在讲座中,与会老师同许教授就模型的设定和机制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首先,在理论模型中,对贷款企业的分布进行了外生化处理,而事实上,该部分可能同银行自身的决策相关。其次,在关于私人企业贷款增加,提升经济效率的讨论中,文章利用了地方TFP作为指标,这在分析过程中涉及结构加总的问题。最后,关于银行资产风险方面,许老师指出,尽管改革措施下调了地方债务风险系数,使得私人贷款增加,提升了经济效率,其账面下隐含的风险实质却没有改变,仍然可能会对未来银行的实际风险产生影响。

(由博士生郑兴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