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 正文

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第179期:Human Capital Accrual, Skill Complementarity, and Urban Migration:New Evidence from China

  发布日期:2008-11-10  浏览次数:

2008年11月4日下午13:30-14:45,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Yuming Fu教授作了题为“Human Capital Accrual, Skill Complementarity, and Urban Migration: New Evidence from China”的讲座,报告他与其他和作者之前所写的一篇论文。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钊教授主持,陆铭教授、樊潇彦老师以及经济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这次讲座。

Fu教授本次讲座的主要围绕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考察劳动力的流动而展开的。Fu教授首先介绍关于城市化和生产技能之间的关系。他提到Harris & Todaro 在1970年所做的研究以及Lucas在1988和2004年关于持续城市化机制的研究,指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低的生产技能(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和高的生产技能(城市中的劳动力)在城市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情形:一是,两种技能不能得到改变,两种技能的人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较慢;二是,农村低的生产技能转移到城市后,得到提高,原因在于学习有外溢效应,于是两种生产技能的人收入差距越来越小,城市生产率得到不断的提高。Fu教授指出当然第二种情形人们更希望看到,并解释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在于城市多样化,对技能的多样化的需求较大,同时,学习具有榜样作用,学习是互动的。

接着,Fu教授考察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的情形,也揭示中国城市化中两种生产技能的发展情形。Fu教授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第二种情形对于城市化的职能比较重要。Fu教授将中国的劳动力流动分两个阶段,第一个为1978年到1990年,第二个阶段为1990年以后。而Fu教授考察的中国1990年之后的劳动力流动,原因在于中国的城市改革是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生的,城市变得更加开放,劳动力从农村或者小城市流向大城市。 Fu教授分析,在第二种情形中,高技能的人越多,吸收更多的低技能的人,或高技能的人与高技能的人在一起能使生产率提高,或者低技能的人向高技能的人学习,但是如果有阻碍,低技能的人仍旧得不到高技能,预期的结果仍旧是农村的劳动力去城市打工之后,仍旧只是为了打工,而并非学习。

Fu教授将1995年中国人口调查统计的数据中,将中国30个省或者直辖市的劳动力流动按照技能(根据教育)和年龄分组,通过建立模型,然后分析,发现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并且发现教育层次越高,在35岁以下的人更愿意流向城市。

之后,陈钊和陆铭教授就Fu教授的研究给出一些可以考虑的建议,经院的其他老师和研究生也和Fu教授进行了讨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