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首页 / 科学研究 / 讲座会议预告 / 复旦公共经济与政策论坛 / 正文

公共经济与政策论坛第37期:土地稀缺与制造业区位分布

  发布日期:2010-11-22  浏览次数:

2010年11月16日13:30-15:0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范剑勇教授做了“土地稀缺与制造业区位分布”的讲座。报告由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副系主任杜莉副教授主持,公共经济学系师生、经济学院及其他学院的部分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

首先,范教授简要介绍了区域间城市间制造业区位分布的现状:大地理范围的集聚,小地理范围的分散和专业化趋势的明显。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和图表,从多区域层次和多行业层次角度,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制造业区位分布的变化。范教授指出沿海地区仍是国内制造业的集聚区域,但以2004年为界,制造业由集聚转向分散的拐点已经开始显现。同时,县级经济体与地级城市间的制造业集聚水平仍然较低。

随后,范教授又从土地稀缺的视角对于制造业分散的机制给出了解释。通过对屠能模型的拓展,范教授分析了土地价格和差异化产品的分布:大城市产品选择余地大,多样性特征明显,其房价水平较高;而小城市产品选择余地较小,相对的房价水平也较低。而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中小城市的数量增多,以及2006年开始的18亿亩耕田保护政策,使得大城市或者沿海城市土地缺口矛盾日益突出,房价急速上升。房价迅速上涨,而消费者产品选择余地增加并不大,导致了城市结构体扁平化发展,产业向中部地区扩散。接着,范教授又借助于Krugman-Helpman模型,对房产价格与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模型的分析:劳动力流入到某一城市后,不仅抬升了房价,增加了市场规模与产品的种类数量,其经济聚集程度也得到了提升。然后,范教授进行了总结:沿海地区土地稀缺导致了房价的过快上涨,“非黑洞”条件(在中国是存在的)会加速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

最后,在场的师生和范教授就这一当前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涉及到18亿耕地政策,宅基地,基尼系数等许多问题。

返回顶部